傳記寫作中的實事求是,主要指的是在寫作過程中要始終貫徹“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這是傳記獲得強大生命力的一個關鍵。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劉邦、陳涉、蕭何、張良等人物所以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各具神態,各有性格,就是因為他貫徹了“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譬如,在《李斯列傳》中,司馬遷對丞相李斯輔佐秦始皇“競並天下”、“卒成帝業”的重要作用給予充分肯定,但又對他“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與趙高同流合汙,篡改璽書,另立胡亥,導致秦亡的劣跡作了無情的揭露。在《陳涉世家》家,司馬遷破天荒第一次為“甕牖繩樞”的陳涉、吳廣樹碑立傳,讚揚他們揭竿起義,“伐無道,誅暴秦”的功績,尤其強調了陳涉的最先“發難”之功;同時也如實地寫了陳涉稱王之後,位尊忘本,深居簡出,妄殺故舊,落得眾叛親離、一敗塗地的下場。這樣的“實錄”,不僅能將人物寫得有血有肉,而且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4.傳記作品應該具有文學色彩。成功的傳記,往往以所傳之事給人啟迪,所傳之人供人效仿,有一定的教育作用。為了達到吸引人、教育人的目的,它就不能不注意寫作技巧,不能不使之具有文學色彩。
傳記是寫人的。為此,在寫作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點,記述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和最能表達人物個性特征的典型小事。不寫大事,無法表現人物的貢獻;不寫小事,無法使人物活起來,甚至還往往會使作品流於一般化、模式化。要使傳記寫得生動感人,就應該深入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跡、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用創造性的筆法來展現人物的思想麵貌和個性特征。比如劉邦和項羽是同時代的人,都參加了反秦鬥爭,一般作者寫這兩個人物很可能寫不出他們的個性。而司馬遷卻將這兩個人物寫得活靈活現,其手法就是從不忽略有特征的小事的敘述,當看到秦始皇威風凜凜出巡時,劉邦十分羨慕地歎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而項羽則說:“彼可取而代也!”司馬遷選用了這兩句話,就把兩人的不同性格、不同氣概和不同地位處境活靈靈地表現出來了。
細節描寫對於表現人物十分重要。如在《張儀列傳》中,司馬遷寫張儀去楚國遊說,非但沒有湊效,反被懷疑偷盜玉璧,“掠笞數百”,獲釋還家後夫妻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
妻日:“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
張儀謂其妻日:“視吾舌尚在不?”
其妻笑曰:“舌在也。”
儀日:“足矣!”
遊說之士是離不開“舌”的,司馬遷抓住這個特點,在舌上作文章,既刻畫出張儀受挫不餒的性格,又突出了張儀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的信念。可見,為了把人物寫活,富有立體感,就必須從各個側麵挖掘和占有足以表現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和細節,即最能體現這種特征的思想、言論和行動及軼事、趣聞等,進行描寫和渲染。
例一:
魯迅自傳
魯迅,一八八一年生於浙江之紹興城內姓周的一個大家族裏。父親是秀才;母親姓魯,鄉下人,她已自修到能看文學作品的程度。家裏原來祖遺的四五十畝田,但在父親死去之前,已經賣完了。這時我大約十三四歲,但還勉強讀了三四年多的中國書。
因為沒有錢,就得尋不用學費的學校,於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進了水師學堂。不久,分在管輪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艙麵了,便走出,又考進了礦路學堂,在那裏畢業,被送往日本留學。但我又變計,改而學醫,學了兩年,又變計,要弄文學了。於是看些文學書,一麵翻譯,也作些論文,設法在刊物上發表。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親無法生活,這才回國,在杭州師範學校做助教,次年在紹興中學做監學。一九一二年革命後,被任為紹興師範學校校長。但紹興革命軍的首領是強盜出身,我不滿意他的行為,他說要殺死我,我就到南京,在教育部辦事,由此進北京,做到社會教育者的第二科科長。一九一八年“文學革命”運動起,我始用“魯迅”的筆名作小說,登在《新青年》上,以後就時時作些短篇小說和短評;一麵也做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的講師。因為作評論,敵人就多起來,北京大學教授陳西瀅開始發表抨擊文章,其中的“魯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將我撤職,並且還要逮捕我。我隻好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做教授;約有半年,和校長以及別的幾個教授衝突,便到廣州,在中山大學做了教務長兼文科教授。
又約半年,國民黨北伐分明很順利,廈門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廣州來了,不久就清黨,我一生從未見過有這麼殺人的,我就辭了職,回到上海想以譯作謀生。但因為加入自由大同盟,聽說國民黨在通緝我,我便躲起來。此後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聯盟,民權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後出版的譯作,幾乎全被國民黨所禁止。
我的工作,除翻譯外,及編輯的不算,創作的有短篇小說集兩本,散文詩一本,回憶一本,論文集一本,短評八本,《中國小說史略》一本。
魯迅一生的閱曆何等豐富,業績何等輝煌,但他寫自傳,卻用極其質樸、簡煉的文字,毫無誇飾地寫出了自己一生的主要軌跡,這種實事求是、質樸謙遜的精神,十分令人欽佩。全文雖僅800餘字,但從出身、家境、求學經曆、工作簡曆到主要著述,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且無一句空泛議論,而作者的思想傾向、愛憎感情卻從字裏行間鮮明透出。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寫自傳時應當奉為楷模的。
例二:
柔石小傳
魯迅
柔石,原名平複,姓趙,一九○一年生於浙江省台州寧海縣的市門頭。前幾代都是讀書的,到他的父親,家景已不能支,隻好去營小小的商業,所以他直到十歲,這才能入小學。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師範學校;一麵為杭州晨光社之一員,從事新文學運動。畢業後,在慈溪等處為小學教師,且從事創作,有短篇小說集《瘋人》一本,即在寧波出版,是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為北京大學旁聽生。
回鄉後,於一九二五年春,為鎮海中學校務主任,抵抗北洋軍閥的壓迫甚力。秋,咯血,但仍力助寧海青年,創辦寧海中學,至次年,競得募集款項,造成校舍;一麵又任教育局局長,改革全縣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鄉村發生暴動。失敗後,到處反動,較新的壁壘被摧毀,寧海中學既遭解散,柔石也單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藝。十二月為《語絲》編輯,又與友人設立朝華社,於創作之外,並致力於介紹外國文藝,尤其是北歐、東歐的文學與版畫,出版的有《朝華》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藝苑朝華》五本。後因代售者不付書價,力不能支,遂中止。
一九三○年春,自由運動大同盟發動,柔石為發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也為基本構成員之一,盡力於普及文學運動。先被選為執行委員,次任常務委員編輯部主任;五月間,以左聯代表的資格,參加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此後,作《一個偉大的印象》一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經特別法庭移交龍華警備司令部,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槍決,身中十彈。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學上的成績,創作有詩劇《人間的喜劇》,未印,小說《舊時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翻譯有那卡爾斯基的《浮士德與城》,戈理基的《阿爾泰莫諾夫氏之事業》及《丹麥短篇小說集》等。
柔石是魯迅十分喜愛的青年作家,魯迅與他交情甚篤,曾對他有過殷切的指導,並抱有很大的企望。柔石遇害後,魯迅極為悲憤,曾寫文紀念。但魯迅為柔石作傳,卻毫無溢美之詞,而是以冷峻、簡樸的筆觸,實事求是地寫了柔石的姓氏、籍貫、出身、家境、學曆、經曆、著述等,使人感到極為真實可信。作者寓情理於敘事之中,通過“秋,咯血,但仍力助寧海青年,創辦寧海中學”等典型事跡,顯示了柔石紮實、堅韌的工作作風和獻身精神;而“被秘密槍決,身中十彈”的如實記述,又使魯迅的悲憤之情力透紙背。這些寫法,都是傳記正宗,很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