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老經驗無法教育今天的孩子。育兒是一項相當複雜和辛苦的工程,需要父母具有非常全麵的教育知識,才能教育出一個相對理想的“成品”。父母和老師應該既是心理學家又是教育家,還需要懂得智力、非智力因素,習慣培養、道德教育、學習指導等具體的實施方法。
父母首要的任務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一位日本教育家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對不接觸教育工作的父母們來說,大多易忽略。所以就造成在育兒過程中的“順其自然”、“盲目”、“摸著石頭過河”。
替孩子設計人生不考慮智力和愛好方麵的因素導致孩子的很多愛好被壓抑住了。一個孩子,他媽媽給他報名學小提琴,這孩子很有靈性,拉的琴很好,拉了一段時間以後他不幹了,堅決不幹了,而且隻要他媽在他就不拉。為什麼?孩子這樣解釋:“她讓我考級,讓我功利。”後來我幫他分析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結果,其實音樂本身有很強的親和力,很強的吸引力,是一種享受,演奏出美的旋律來打動別人,這個原因幫他找到了。分析完了之後問他,你現在對小提琴還有什麼感情?“啊,我又想拉了,隻要跟考級沒關係就行。”
其實,許多家長正在走進這樣的誤區,有人說:“有的家長把孩子當做自己為實現夢想的工具和替身。”我們要保護孩子的興趣,其實很簡單,孩子的興趣無定性,他碰見什麼就喜歡什麼,碰見鱷魚喜歡鱷魚,碰見老虎喜歡老虎,碰見鋼琴就喜歡鋼琴。能夠讓孩子們感興趣的東西太多太多了,隻不過因背離家長們的選擇而被一步步地扼殺,最後使他們對所有的興趣都索然寡味,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一些興趣愛好會有偏差,比如喜歡光顧網吧,等等。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你平常給他足夠的空間,足夠的自由,網吧就沒這麼大的吸引力。為什麼國外電腦發展起步早,網吧卻沒這麼多,影響沒有我們這樣大呢?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自由空間,更多的愛好,更多的平等,更多的樂趣,更多的溝通,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機會。
再說一下體育運動的問題。許多家長送孩子到體校去,目的是奧運會冠軍、世界冠軍,最起碼是個全國冠軍,又是一種極強的功利心驅使。
我們既然愛我們的孩子,我們就要他一生幸福。一個人的兒童時期、少年時期是最天真無邪、最珍貴的一段時光。我們中國人對自己的孩子隻知道要追求美好的未來。所渭的未來也不知道是哪個點,是考上大學那一個點?是找到好工作那一個點?是當博士那一個點?還是當老板、獲得金牌那一個點?大家想想這一個個點在生命當中可以無限縮小,也可以無限大,放大後就是拚力追求,無始無終,到頭來,童年已失,追求未果。你愛你的孩子嗎?你珍視他的生命嗎?我們應該還他們一個本來應該有的童年,快樂的童年。
我們家長一直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急切地盼望孩子出人頭地。很多家長…輩子默默無聞,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擺脫了困苦,他們還不甘心,還要飛黃騰達,鯉魚跳龍門,要成龍成鳳,要做人上人,這跟中國過去的曆史是有關係的。中國曆史上長期形成的等級製度,“官”與“民”的高下之分,對百姓在精神文化層而上的影響,仍然具有曆史的慣性,人們對“官”的崇拜與追求的價值取向,依然牢牢地占據著許多家長的內心。他們甚至認為:非上即下,非富即窮,非人上人即人下人,可以說這是中國封建思想的殘餘。為什麼西方崇尚平民教育,因為西方人很客觀。如果有100萬個同齡人,99.5萬人屬於普通公民,零點幾萬可能是比爾·蓋茨,可能是布什、克林頓這樣的人。做他們這樣的尖子,這樣的名人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代價的。實際上,願不願意做這樣的社會尖子、社會名人,他們自己的思維和能力早已為自己做了選擇。為什麼?因為他們要麵臨很多的勞工、福利、法律等問題,承擔很多的風險、壓力,而生活質量並不比一般人高。
實際上,父母不應該總想讓孩子成為天才與尖子,而應該教育他如何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體,平和的心智,才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犧牲99%,為了這1%,比例應該是100:1,這種比例絕對是高風險的,沒有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是幹不了這樣的事的。然而,我們中國人99%的人都去賭押那個1%的機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將功成萬骨枯,就形成這樣的局麵。縱觀中國曆史,都是所謂的帝王將相史、英雄史,代價何其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