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烹飪原料的選擇與初加工(1 / 3)

1動物烹飪原料的差異

動物肌肉組織中存在結締組織(如膜、筋、腱等)。構成結締組織的蛋白質主要是膠原蛋白質和彈性蛋白質,它們以“纖維”狀存在於結締組織中,是機體的保護性組織,並賦予機體韌性和伸縮性。肌肉中結締組織的含量多少,是決定肉質老嫩的主要因素。結締組織含量越多,肉質就越老韌。肌肉組織中結締組織含量因家畜種類不同而異。如牛肉中結締組織含量較多,因而其肉質較為堅韌;魚肉中結締組織含量較少(筋、膜都少),所以肉質相當柔嫩。另外,肉質老嫩程度還與同種家畜的年齡、飼料粗細、畜體肥度和部位的不同有密切關係。凡年齡老的、體瘦的、喂飼料粗的家畜,肌肉組織中的結締組織就多,肉質就較堅韌。同一家畜由於各部位肌肉緊張程度不同,其結締組織的含量也不同。一般畜體的前半部含結締組織較多,後半部較少;背部、臀尖含結締組織較少,而四肢、腹部含結締組織較多。如豬肉中裏脊肉、彈子肉、通脊等肉質都較細嫩;而夾心肉、硬肋、坐臀肉等,肉質較老,這都與其結締組織的含量有關。選料時,要注意根據不同用途,確定選擇種類及部位。

2不同牲畜的瘦肉脂肪的含量不同

瘦肉脂肪含量低於肥肉脂肪含量,這是無疑的。但不能籠統地說,凡是瘦肉都是低脂肪的。不同動物的瘦肉其脂肪含量是不同的,如瘦羊肉中含13.6%的脂肪;瘦牛肉含6.2%的脂肪;瘦豬肉中含28.6%的脂肪,而裏脊肉含的脂肪少些,僅有8%;兔肉中含脂肪0.4%;去雞皮的雞胸肉含5%的脂肪。因此,要選擇高蛋白低脂肪的原料,不宜選擇豬瘦肉,而應選擇羊肉、牛肉、兔肉和雞肉。

3精肉適合炒、爆、溜等烹調方法

炒、爆、溜,屬於高溫(200℃~250℃之間)、快速(5分鍾左右)的烹調方法。精肉之所以適合於這些烹調方法,這是由精肉的組織結構所決定的。精肉主要分布在動物的背部、臀部(即裏脊肉、臀尖肉),其結締組織含量少。其老嫩程度,主要決定於蛋白質結合水的含量。肌肉組織的基本單位是肌纖維,眾多肌纖維組成肌原纖維,肌原纖維又排列成肌束。人們肉眼見到的肉絲就是由肌束組成的。肌原纖維由肌凝蛋白質和肌動蛋白質組成,蛋白質周圍結合著大量的水分。這些水分可使肌束間隔開,因而使肉質保持一定的嫩度。當用高溫、短時間對精肉進行加熱時,肉表麵蛋白質便迅速變性,其外層孔隙閉合,阻止精肉中水分外流,因而使精肉保持脆嫩口感。精肉如果采用燒、燜、煨、燉等烹調方法,則因溫度較低(溫度在80℃~120℃),時間較長(在5分鍾以上),肌肉內水分大量流失,使更多的肌原纖維靠攏,肌束變粗,於是肉質幹柴,難以咀嚼。

4肥瘦相間的肉類適合製作燒、燜、燉、煮一類菜肴

燒、燜、燉、煮烹調方法屬於低溫(80℃~120℃)、長時間(20分鍾至3小時)的烹調方法。用這種方法製作菜肴時,應選用動物的上腦、前腿、腑肋等部位的肉。這些部位的肉肥中有瘦,瘦中有肥,肥瘦相間,經過長時間烹調,可以製出軟、爛、酥、嫩、香的優質菜肴,不會出現發柴、塞牙現象。這一類肉的組織,除了肌肉組織外,還夾雜部分結締組織和脂肪。結締組織的膠原蛋白質在70℃~100℃的水中長時間加熱,可以水解成明膠。明膠是凝膠體,可以吸收大量湯汁,使肉質軟嫩;同時,這些凝膠體還可以把肌原纖維隔開,防止肌原纖維聚攏,使肉質酥爛。脂肪從脂肪細胞中熔化出後,即滲透到肌原纖維間和肌原纖維內,可以起到阻止肌原纖維內蛋白質因過度加熱脫水而發生凝聚的作用。因此,肌間脂肪較多的肉或肥瘦搭配的肉,都比較容易煮製。同時脂肪組織經過低溫、長時間加熱後,水解出遊離脂肪酸,與肉中其他成分結合,形成香味物質。脂肪又是香味物質很好的溶劑,可以給菜肴增加風味。

5不同部位的牛肉燒、煮後其柔嫩程度不同

牛肉的肉質老嫩程度,除了與肌肉中結締組織含量多少有關外,還與結締組織的組成成分有關。結締組織由膠原蛋白質和彈性蛋白質組成,但不同部位的牛肉,其結締組織中的兩種蛋白質的含量比例是不同的。在一般加熱條件下,彈性蛋白質從化學上說幾乎不發生變化,必須在130℃的溫度下才可被水解。所以結締組織含量多,而其中彈性蛋白質含量比例又大的肉,無論怎樣加熱,總是很堅硬,其嫩度不會改變。隻有采用絞、斬等機械方法才能使其強度降低。結締組織含量雖多,但其膠原蛋白質所占比例較大的肉,通過燉、煮等較長時間的加熱,可使膠原蛋白質水解形成可溶性明膠,使肉質軟嫩。由於不同部位的肉中結締組織含量不同,組成成分不一樣,因而轉變成明膠的程度不一樣,使肉質呈現的老嫩程度有明顯差別。例如,在100℃下經過60分鍾煮製,牛的腰部肌肉組織有43.3%的結締組織轉化為明膠,而胸肌隻有17.3%的結締組織轉化為明膠。這種轉化程度的差異,就決定了肉質柔嫩程度的不同。

6涮羊肉的選料要求

涮羊肉鮮嫩不膩,風味獨特,深為大眾所喜愛。但涮羊肉要嚴格選料,這是決定其風味優劣的關鍵之一。因為“涮”在烹調中屬於低溫(80℃~120℃)、短時間(不超過5分鍾)的烹調方法。在低溫、短時間內加熱時,肌肉組織中蛋白質逐漸變性並開始凝固;脂肪開始熔化;結締組織中膠原蛋白質和彈性蛋白質會收縮變硬。因此;結締組織少,幾何形狀較小(如片、丁、絲)的精肉,會給人以較嫩、多汁的口感。如果選料不當(即筋、膜及皮過多),則達不到稍涮即食、鮮嫩適口的風味特色。因此涮羊肉的選料要注意選用閹割過的羊,此種羊膘肥肉嫩,沒有膻味。選料部位應以精肉多、結締組織少、含有一定數量的肌間脂肪的肉,如羊後腿肉,外脊後下端肉,脖後肋條前的肉等,這些部位的肉,質嫩、筋少。一隻羊(20千克左右),適合於涮製的羊肉僅有6千克~7千克。隻有經過精心、嚴格的選料,才能保證涮菜的風味特色。

7剛宰殺的畜、禽肉味不鮮美

剛屠宰的禽畜,肉味不鮮美。這是因為,禽畜肉中呈味物質主要是5′-肌苷酸,但它不是遊離存在的,而是由肌肉中的三磷酸腺苷(ATP)在各種酶的作用下降解而產生的。動物在屠宰後,體內ATP在酶的作用下,按下列途徑進行降解:ATP磷酸酶ADP磷酸酶AMP脫氧酶5′-肌苷酸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ATP分解成具有鮮味的5′-肌苷酸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剛屠宰後的肉類味道不鮮美,相反腥、臊味較濃。肉類需要經過“後熟期”方能變得鮮美。但存放時間也不宜過久,否則5′-肌苷酸還會繼續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無味的肌苷。5′-肌苷酸分解速度與溫度有密切的關係,溫度愈高,分解速度愈快,如豬肉。在屠宰後10℃環境中需放4天,而在15℃時隻需存放l天,此時5′-肌苷酸含量最多,肉的鮮味最強,質地柔軟。不同種類的肉品,“後熟期”是不同的,如牛肉在10℃環境中保存需要21天,在15℃時需要3天,禽肉和魚肉的“後熟期”都比較短,在2℃~4℃條件下前者為3小時~5小時,後者為1小時~2小時。因此,屠宰後的畜禽等肉類進行“後遂期”過程,應在低溫(4℃左右)環境下存放為好。

8圈養雞、鴨與散養雞、鴨的肉質大有區別

雞、鴨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目前市場上出售的雞、鴨,有圈養與散養兩種。它們的肉質、風味差別較大,烹調前必須根據菜肴的要求,認真地鑒別和選料。圈養的雞、鴨,飼料單一、精細,活動少,生長期短,脂肪多,皮薄脯大,出肉率比散養的高約15%,且肉質細嫩,宰後皮色潔白,腥味少,但不及散養的味鮮。圈養雞、鴨適於炸、溜、炒,是烹製速食菜肴的優良原料。散養的雞、鴨,飼料複雜,生長期長,肉質粗老,皮厚脯小,不豐滿,宰後皮色褐紅,但味道比圈養的醇正、鮮美。適合於煨、、燒等烹調方法。

9做法不同,選用的魚也不相同

適合做砂鍋頭尾的魚類“砂鍋頭尾”是以魚頭部和尾部為原料做成的美味菜肴。但並不是什麼魚都可以做,民間就有“青魚尾巴花鰱頭”之說,就是說選用胖頭魚(花鰱)的頭、青魚的尾燉製較為合適。因為胖頭魚的頭部較大,約占魚體長的1/3,頭部皮肉肥厚柔嫩,含膠質較多,腦肥肉嫩,脂肪少,特別是喉嚨口邊與鰓相連的那塊肉(俗稱胡桃肉),味美異常。冬季胖頭魚膠濃脂厚,味更鮮美,為冬令佳品。青魚又稱烏青,主要產於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水域,一年四季都有產出,以冬季最佳。青魚的尾部肉厚鮮美,又軟又嫩。其頭部不如胖頭魚的肥嫩,但比之其他魚類,則又屬於製作頭尾菜肴的首選之列。做砂鍋魚頭,要選用大胖頭魚的頭部為原料,但剝魚頭時,要帶6厘米~10厘米長一段魚肉,魚頭、魚肉總重量保持在1.25千克左右較合適。

適合炒魚絲、魚片的魚烹製魚絲、魚片等菜肴時,要求魚體肌肉組織細密,彈性好,結締組織少,纖維長,肉厚無刺,色澤潔白,味美而醇正的魚類,如鯿口魚、桂魚、鯉魚、青魚、草魚、黑魚等。宰後能切出完整的片或絲,炒製不易散碎,肉質鬆軟柔嫩。如果選料不當,烹製後的絲、片就會散碎成“粥狀”,影響萊肴的質量和風味特色。

適合汆湯的魚魚湯應以鮮美為貴。汆湯的魚首先必須新鮮。各種魚類比較,以鯽魚汆湯口味最佳。這種魚肉質嫩、鮮味大,營養價值高。同時,汆出的湯,乳白似奶,味鮮醇香,是其他魚類所不能比擬的。

適合做丸子的魚做魚丸子時,要選擇新鮮的魚,鮮味足,無異味,脂肪少,含蛋白質豐富,吸水率高,黏性大,肌肉纖維細,彈性較好,色澤潔白,刺少,肌肉豐滿的魚,如鯿口魚、海鰻魚、刀魚、魚會魚等。其他魚類,如胖頭魚亦可,但肉質較粗,不夠細膩。魚的大小要合適,一般選用重在15千克~5千克的為好。若魚太小,製作時吃水量太少,不滑嫩;魚太大,脂肪多,肉質老,做出的丸子不爽口。

10水麵筋、油麵筋和烤麩的區別

麵筋是一種植物性蛋白質,它主要由麥膠蛋白質和麥穀蛋白質組成。這些蛋白質主要存在於麵粉中,所以麵筋可以由麵粉來製作。將麵粉加入適量水,少許食鹽(一般配料是麵粉25千克,水9千克,食鹽200克~400克),攪勻上勁,使麵粉漿有韌性,形成麵團。稍餳後,用清水反複搓洗,把麵團中的活粉和其他雜質全部洗掉後,剩下的就是麵筋。麵筋軟而有黏性和延伸性,灰白色,無異味。麵筋因熟加工方法不同,又有多種名稱。將洗好的麵筋投入沸水鍋內煮80分鍾至熟撈出,即是“水麵筋”;麵筋用手團成球形,投入熱油鍋內炸至金黃色撈出,即是“油麵筋”或稱“麵筋泡”;將麵筋保溫發酵,上籠用旺火蒸熟,即是“烤麩”。烹製時要根據需要選用,如烹製素雞等仿葷菜,要選用水麵筋;烹製釀餡麵筋,要選用油麵筋。麵筋既可直接烹製成菜,也可用於多種原料的配菜。

11關於冷凍和解凍的常識

動物性原料要采用速凍法貯藏動物性烹飪原料進行冷凍時,應采用快速凍結法,即原料中心溫度從-1℃下降到-5℃時,所需的時間在30分鍾以內,簡稱速凍。用快速凍結法處理原料,細胞內外水分能同時結成冰。由於形成的冰晶數量多,體積小,在細胞內外分布均勻,所以對細胞膜不發生擠壓作用,細胞膜被破壞程度不大,因此對原料質量的影響也顯著減輕。在解凍時,經速凍處理的動物性原料,具有較高的複原性,液汁流失也很少,因此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料的特有風味和營養價值。若將動物性原料進行慢速凍結,原料溫度下降的速度比較緩慢。當溫度下降到結冰點(0℃)時,存在細胞間隙中的水分首先結成冰晶。這樣與之相鄰的溶液的濃度增加,滲透壓升高,導致細胞內的水分不斷向外滲透,並聚積在冰晶體周圍。當水結成冰後,冰的飽和蒸氣壓低於同溫度下的水蒸氣壓,因此,未結冰的細胞內液體的水蒸氣壓大於細胞間隙裏冰晶的蒸氣壓,水蒸氣沿著蒸氣壓下降的方向向冰晶體移動,結果存在細胞間隙的冰晶不斷增大,形成較大冰晶粒。同時,由於水結成冰後,體積膨脹,對細胞發生擠壓作用、使細胞變形甚至破裂。這樣,解凍後,細胞內可溶性成分大量流失,營養價值下降,風味變劣。另一方麵,由於細胞間隙中冰晶體積不斷增大,擠壓著細胞,使細胞變形,細胞內蛋白質質點相互靠近而凝聚沉澱,使蛋白質變性失去持水能力,因而使肉質保水性降低,引起肉質發硬,影響風味。由此可知,動物烹飪原料冷凍後的品質與冷凍方法有密切的關係。

合理解凍是保持凍品質量的關鍵要保持冷凍食品的質量,其關鍵在於解凍方法的科學性。實驗證明,食品解凍時,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範圍(由0℃上升到8℃,相對濕度為70%~90%)時,食品細胞內外間的冰晶融化成水,可以恢複吸收到細胞中去,避免可溶性成分流失。如果采用高溫急速解凍,冰晶融化的水分帶著細胞內可溶性成分流失,使食品風味和營養價值受到損失。正確的解凍方法是,將食品放在室溫(10℃~20℃)條件下自然緩慢解凍,也可以用15℃左右的自來水噴淋解凍。切忌泡在水中解凍。在夏季室溫較高時,可用電扇降低室溫,但切忌把食品放在風扇下直接吹風,這樣會使食品表皮幹燥,脫水變色。速凍方便食品的解凍方法是,先將其連同包裝由冷凍室移至冷藏室,進行低溫解凍;也可以將速凍食品連同包裝袋在密封狀態下浸泡在冷水中解凍。冷凍食品一經解凍,應立即加工烹製,如果存放時間過長,就會引起變質和營養成分損失。

用微波爐化解冷凍食品快捷質優有條件的,最好用微波爐化解冷凍食品。特別是肉類冷凍食品,微波解凍比其他方法解凍快、效果好。在常規解凍中,解凍過程是由表到裏進行的,因此,冰晶融化速度很慢。用微波爐解凍時,由於微波可以在一定深度穿透冷凍食品,解凍過程在表裏同時進行,所以,解凍速度很快。由於解凍時間短,既限製了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又減少了凍品汁液流失,這樣也就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冷凍食品的新鮮度和營養成分。采用微波爐解凍食品應掌握下列要點:(1)進行微波解凍時,必須使用解凍檔或中低功率檔,以使熱量有足夠的時間來傳遞,防止食品的某部分在解凍,而另外部分已經開始熟化現象的發生。(2)對於質密的大塊食品(如肉類),當解凍到一定程度後,應將食品取出擱置或停止解凍數分鍾,以免其內部還沒有完全化透而表麵已被烹熟。同時,在解凍過程中,應用保鮮膜覆蓋,並適當翻轉食品。(3)從冰箱冷凍室取出的食品,應立即放入微波爐內進行解凍,而不應在室溫下存放過久。否則,凍結食品表麵先開始解凍,當冰晶融化成水時,就會吸收大量微波,阻礙微波穿透到凍結食品的中心,使中心解凍速度變慢。因為水吸收微波能力大於冰,因此已融化部分吸收微波能力大,加熱速度快;而未解凍的部分,吸收微波能力小,加熱速度慢,這會造成整個食品受熱和解凍不均勻。(4)在解凍需要切片、切絲的肉塊時,隻需將其解凍到-2℃~-3℃即可。這時切割加工起來十分方便,完全解凍後反而不便刀工操作。用微波爐解凍食品所需的時間,依冷凍食品的種類、數量、微波爐解凍檔的功率而不同。對於600W的微波爐,使用解凍檔解凍肉、禽、魚類食品,每500克需要8分鍾~12分鍾;對體積較大的整塊食品,微波解凍後,還需擱置10分鍾左右,體積越大擱置時間應越長,以求內外解凍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