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品格方麵的問題(4)(1 / 3)

在我國,每年的學雷鋒活動都是為了教育孩子樂於助人、培養責任心和同情心。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對弱勢或劣勢群族表現出麻木不仁,甚至幸災樂禍,一定要重視起來,及時進行教育。如果孩子對自己的朋友、同學或其他人表現出漠不關心或很不友好,可以讓孩子換一個角度想一想:“如果是你自己,人家這樣對待你,你會怎麼樣?”如果孩子表現出同情心、愛心,做父母的應該用語言適當鼓勵,以免孩子產生有目的地做好事是為“圖回報”的個人功利思想。

方法225:教會孩子愛父母

親情之愛,本是來自天然。子女對父母的愛更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親情關係,是來自父母給予的血肉之軀和軀體上的那顆跳動的心。

教會孩子愛首先要給予孩子愛,讓這愛滲透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在為孩子哺乳時,在同孩子壘積木時,在聆聽孩子朗誦時,在半夜起身為孩子掖好被角時……也在自己對孩子理解、尊重、誘導、表揚和批評時。父母的舉止言行是孩子的榜樣,你能正確地愛孩子,孩子也會學著愛你。

愛孩子對父母來說,愛包含更深層的、更廣泛的意義。它使我們的目光看得很遠,它使我們的心靈更加高尚,它使浮躁的變得沉穩。真心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懂得感受愛、體會愛。做到這一點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如今的父母,少有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的,但一些子女對待父母給予的愛卻常常表現出無動於衷。他們認為,父母的愛是天經地義的,他們一麵不停地索取,一麵毫不珍惜地拋棄。更有甚者,他們會對父母的愛感到厭煩甚至感到怨恨。如果孩子真的對父母之愛表現出這樣的情緒,應該說是父母教育上的失敗。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同樣會因為不能體會愛而與幸福失之交臂。

教孩子體會愛的過程也是教孩子學會愛。當你喂寶寶美食時,不妨說:“好香,給媽媽嚐嚐好嗎?”通常孩子會舉起小勺送過來,你當然會對他表示讚許。但孩子要是舍不得而不給呢?你應表示一下不喜歡?別小看這平平常常的逗孩子話,它會讓孩子懂得媽媽把好吃的先給我吃是因為愛我。他也會漸漸地感受到與人分享的樂趣。

如果孩子做了什麼事使你不愉快時,你要明確告訴他你的感受時,可讓他設身處地想想,換了他會怎麼樣?隻要我們教育得法,孩子白會明白,即使從父母這裏獲得愛,也要以愛相回報。如果孩子冷,你不妨問問他:“爸爸是不是也冷?”在給孩子添加衣服時,問問他:“爸爸衣服在哪裏?”“媽媽穿哪件?”這麼做既可以教給他日常知識,又能啟發他的愛心。

孩子的言行反映著父母的舉止。父母暴躁,孩子要麼冷酷,要麼怯懦;孩子能與小朋友友愛相處,父母的性格多開朗樂觀,孩子也不會抑鬱焦慮。因此,教會孩子愛的同時,也是父母觀察孩子言行校正自己的機會。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就不妨記住這句話:“教會孩子愛父母,他才會愛他人,也才會被人去愛。

孩子太任性怎麼辦?

孩子太任性,不顧客觀環境和條件如何,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父母和老師的勸告和阻攔都難以發揮作用。任性的主要特征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約束。有的父母認為,任性是孩子的消極品質,應該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措施加以製止。而有的父母認為孩子自信、自尊是好事情。所以,孩子的任性具有兩重性,應注意區分不同情況對待。

方法226:分清孩子是任性還是自立

一種情況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認識範圍擴大,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自尊心、獨立性逐漸增強,也會產生“任性”的行為。這種“任性”行為是孩子身心發展的正常反映,它表現在孩子獨立完成某件事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或為了維護自尊心而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方麵,或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而采取一些冒險行為。這些盡管被家長看成是“任性”,孩子自己卻不以為然。此時,作為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合理運用這種“任性”,使之成為發展孩子獨立性的一種動力,而不應當視為錯誤而予以追究。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為為所欲為,不分情況地隨意放任自己,毫無約束,這就是一種消極的品質,家長應幫助孩子矯正。

家庭教育不當是造成孩子這種消極品質的主要原因。一方麵,由於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輕易予以滿足,特別是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更是如此,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孩子任性的壞毛病。另一方麵,家長對孩子采取高壓、強迫的教育方式。

過多地責罵孩子,就容易使孩子形成固執、任性的壞脾氣。

方法227:給孩子講清任性的危害

對於孩子的任性行為,父母千萬不能因嬌慣孩子而放棄教育,不應一味放縱孩子,也不該以粗暴對待,以打罵代替教育。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從說理入手,以情感化,巧妙處理,使孩子認識到任性的危害性。任性的孩子往往是遇事容易激動,情緒波動大,這對其身心健康是很有害的。還有的任性孩子,一切從感情出發,我行我素,難以接受勸告,發展下去會蠻橫無禮、胡作非為,甚至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