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感受了“熱心”的暖流,還要強化孩子的“熱心”行為。當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車,當孩子給上坡的三輪車助上一把力,當孩子把自己的新書送給貧困地區的夥伴,當孩子為正在發愁的媽媽送上一杯茶,當孩子出現這些“熱心”行為的時候,千萬要及時地給予表揚、支持、鼓勵。孩子在你的鼓勵下,會變得更加善解人意,會用他的熱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也許有人認為,萬一別人騙取了你的同情心,那不是吃虧了嗎?那會叫你的同情心受到傷害。表麵上看,好人確實受損失了,但是你用一種寬容的想法去想,那也比麻木冷酷好。
一位台灣運動員取得冠軍後得到一大筆獎金。這時一位老人找上門來,說自己的女兒正值妙齡,不幸患有絕症,如果能夠有一大筆錢治療,也許就可能康複。運動員就把自己的獎金捐獻給了老人的女兒。事後,知情者告訴冠軍,這個老人根本沒有女兒,他純粹是騙錢的。冠軍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笑了。大家問他笑什麼,他說,世界上少了一位瀕危的少女,為什麼不為此而高興呢?
連損失巨款的冠軍都不覺得自己受了委屈,那麼我們平時向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一些素昧平生的人盡一點力,或許隻是精神上的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算吃了什麼虧呢?隻要讓我們覺得對得起自己的這一顆熱情的心就可以了,而且孩子表現出來的同情心是一種心理健康的表現,是應該鼓勵和表揚的。
方法221:孩子同情心的天然激素
孟子認為,人性天生就是善的,所謂“人皆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當我們看到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就要掉到井裏去時,旁觀者本能地感到擔心,有種要衝上去救孩子的衝動,原因就在於人人都有惻隱之心。但後來人的生存欲望把各種善心蒙蔽了,因此修養的任務就是發現本心,讓自己的各種善心發揚光大。
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似乎印證了孟子的思想。心理學家發現,兒童天生具有同情心,而且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
嬰兒出生後到約1歲前,這個時期的嬰兒是分不清自我和他人、分不清自己和世界的,對他來說是渾然一體的。所以,一個孩子看到另一個孩子哭,自己也會跟著哭起來。
嬰兒1歲到3歲期間,已基本能分辨出“人”“我”,能分清自己和他人,能看出他人的痛苦。但由於“能力”有限,許多孩子隻能對他人的痛苦表示出本能的同情,如表露出關心的表情,同情的目光等,以示安慰。然而,在此階段,孩童尚不具有語言的安慰和更好的行為去安慰。
5歲到7歲期間,一般孩子已有了對他人的同情認知的反饋能力,已經具有根據他人的語言和行動來做出判斷的能力。能夠根據別人痛苦的情況,決定安慰的時間和關心的形式,或者去叫大人(老師、父母親)來處理。到了10歲左右,許多孩子已經能夠從“理智”上對處於弱勢或劣勢的人和事表現出同情和關心。這一階段的同情和關心已經有了很人的突破。不僅僅是孩子間的同情和關心,也可能包括對自己的親人的同情和關心。父母吵架、老人受虐待,都會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產生影響。而且孩子的同情和關心已不局限於家庭或認識的人當中,已經能夠“擴散”到任何處於弱勢的陌生人身上。
由此我們看出,培養孩子同情心的最佳時機是孩子很小的時候。此時的孩子具備形成同情心的心理基礎,再加上模仿力強,如果父母對他施加影響,就能增強孩子的同情心。
在美國,一個中國留學生逮住了一隻小鳥,用細線綁著小鳥的腿給兒子玩。小鳥掙紮著,一會兒被放飛,一會兒又被扯回來。一個美國婦人看到,大驚失色地驚呼:“他還是baby(嬰兒)呀!”邊說著,邊衝過去一把扯斷細線,放飛小鳥。那個中國孩子馬上跑回家告狀,該留學生的太太非常憤怒。她認為小鳥是自己的,自己愛怎麼著就怎麼著,關旁人什麼事?在美國,即使在心理上摧殘動物都是不允許的,更不要說生理上的摧殘了。而孩子的同情心正是從類似這樣的小事件中一點一滴地培養起來的。
孩子具有先天的同情心。人天生需要互助互幫。在美國,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從小參與撫養一個小動物,會極大地促進孩子的同情心和責任感的發育。從關心小動物到關心他人,對孩子來說這中間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孩子的同情心卻可以在照顧小動物的過程中慢慢地積累起來。
每個孩子都具有天生的同情心。父母在生活中時刻應該注意保護、培育孩子的同情心,不要輕易抹殺孩子發育中的同情心。撫養小動物、保護小動物,是孩子同情心的“天然激素”。教育專家黃全愈博士認為,在培養孩子同情心的過程中,需要反思的一個問題是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問題,例如“農夫救蛇”的故事產生的負麵影響。這個故事是說,一位農夫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天氣裏看到一條蛇在地上凍僵了,就把它揣在懷裏暖和過來了,然而等蛇醒過來之後卻咬了農夫一口。
對此,“農夫救蛇”的故事可以講,但不要在孩子太小的時候隻是片麵的大肆渲染,以免抑製或扼殺孩子的同情心。同時,在講“農夫救蛇”的故事時,一定要強調:有同情心做好事並不都是換來惡報。而且要讓孩子在有同情心時要思考:有知識、有頭腦,再加上同情心,就不會得到農夫的結果。或者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向孩子說清楚:農夫之所以“好心沒好報”,禍根是他的無知,而不是他的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