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文化中的問題在於沒有把同情、仁愛等同智慧、知識結合起來,並把無知、愚昧所導致的壞的結果推到了同情、仁愛頭上。我們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靠什麼來防人呢?要靠智慧、知識等其他方麵的能力,不能靠冷漠無情。如果人人都冷漠無情,任何人都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愛護,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冷冰冰的社會。
對他人過分的冷漠、缺乏同情,往往也會傷害到自己。假如你在遭遇苦難,此時你自然希望有人對你表示同情,或者向你伸出救援之手,使自己不那麼的孤單和恐懼。但如果人人都處於冷漠狀態,那麼誰還會同情、幫助不幸的人呢?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做好事,鼓勵孩子關心他人。當孩子做好事、關心他人時,家長應及時給予鼓勵。家長的信任感、外界的反饋、家長的模範作用會促使孩子的同情心有進一步的發展。
方法222:同情心來自同理心
霍布斯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將心比心的推論。“發生在一個無辜人身上的苦難,也有可能發生在所有人身上。”它是我們在感到他人災難之後產生的,因為同樣的災難也可能會發生在別人身上。正是這種對他人感情的強烈共鳴,使一個人能夠與他人共同經曆痛苦和快樂。
如果我們對於他人的喜憂完全同感身受,與他人共歡樂、共悲傷,我們就是在愛著。看到所愛的人快樂,自己便會同樣快樂;看到所愛的人痛苦,自己便會同樣痛苦。於是,一個人便會幫助他所愛的人得到快樂、擺脫痛苦,就像使自己得到快樂、擺脫痛苦一樣自然。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們可以通過讓孩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來培養孩子們的同理心。比如,為災區小朋友獻愛心,將自己的“壓歲錢”、零花錢捐給需要的同齡人,關心身邊的小夥伴,盡自己的能力從學習上、生活上給他們送去溫暖;到社區敬老院參加勞動;開展“手拉手”活動;等等。
一開始,孩子們幹這些事可能不是出於同情心,在父母的引導之下,他們就會明白別人有困難應該加以幫助和同情。時間久了,孩子漸漸就會對此產生更深的理解和觸動,尤其是當孩子自己處在困境中受到別人幫助和同情的時候,孩子的同情心就會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因此,同理心能鞏固和強化孩子的同情心。因為同理心側重於從理智和行動上幫助和體諒別人,而同情心則側重於一種感情上的心理感受。同理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在給予他人同情、幫助和愛護時,不是出於交換的動機而同情幫助他人。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同理心的時候,不要忽視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恰當運用,否則,害人也害自己。眾所周知的“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從前有一位東郭先生在路上走,迎麵跑來了一隻狼,那隻狼對東郭先生說:“都說您是個好人,請您救救我吧,有人要殺我。”東郭先生就把狼藏在一隻口袋裏,放在馬背上裝作貨物,然後繼續趕路。
一會兒,東郭先生碰到了一群獵人,他們正在追一隻狼,他們說這隻狼吃了他們許多禽畜,還咬傷了人,並問東郭先生有沒有看到一隻狼從這裏經過。東郭先生說沒有。等獵人走了後,東郭先生就把狼從袋子裏放了出來。這時候,那隻狼說:“我太餓了,您就好人做到底吧。”然後就撲上去咬死了東郭先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同情別人時,別忘了我們同情的對象是誰,看他值不值得同情。這就是說,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不但要從道理上講清為什麼要同情別人,為什麼要多給他人一些愛,還要教會孩子識別好人和壞人。好人值得同情,壞人就不值得同情,而且要同他們做鬥爭。東郭先生包庇罪行累累的狼,最終還不是自己被害?在同情別人的時候雖然不要求對方回報,但是,我們說不圖人家回報,並不等於說不提防對方,對方如果可能傷害自己,對那些恩將仇報之徒,是不需要加以同情的。否則,害己害人。
方法223:父母需要孩子的同情
21世紀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們不惜一切的對孩子付出全部的愛,但全身心的愛未必就能換來孩子同樣的回報。上海某高校進行了一項學生測驗,在“你最愛哪個人”一欄中,填“父親”或“母親”的不足十分之二,更多的人填的是影星和社會名流。這個結果恐怕會讓很多無私奉獻的父母寒心。
在中國,一個孩子至少是兩代人的希望。如果培養出一個性格優良的孩子,幸福的感覺是沒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反之,如果培養成孽子,則令父母痛苦不堪。如前所述,孩子天生具有同情心,具有善良和體貼的天性。但如果後天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就會消失無蹤。因此要使孩子具備同情心、愛心和責任心,必須對孩子及早采取措施,防止孩子變成一個隻顧自己而不顧別人感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