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功的母親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視同情心的培養,她對孩子的訓練從心疼媽媽入手,訓練孩子的同情心和為他人著想的習慣。下麵是她在教子日記中的描寫:
從新千年元月2號起,我要求女兒在我生氣的時候給我消氣,很靈驗。每當我因為她做錯了事而生氣的時候,女兒便依偎在我身邊對我說:“媽媽,我錯了,你別生氣了,我給你背首詩消消氣啊!”詩還沒背完,我早就愉快地笑了。女兒還用唱歌的辦法為我消氣,我還沒有細想這樣做對她到底有什麼益處或害處,但是對我卻太有好處了。
前些時候,我總是很難把生氣的情緒很快消除,這樣一來,我隻用幾秒鍾就換了心情。客觀地說,我高興起來,女兒也很高興,這對我的身體和我們之間的氣氛是很有益處的。我想,也許這是在要求女兒對他人盡責吧。至少她要對我的情緒負責,隻有媽媽心情愉快她才可以和媽媽在一起度過許多幸福的日子。
這會兒,我可愛的女兒已給我擠好了牙膏,等著我去刷牙,她自己則坐在被窩裏唱京劇……
這種訓練使媽媽同孩子的感情交流變得頻繁而充實,而且樂趣無窮。有一次在路上走,女兒要求媽媽把手套去掉,說“隔著手套就不能把我的愛傳給你了”。我們可以看出,這對母女之間的關係是多麼融洽,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媽媽從小對孩子同情心的培養。
我們常常聽到暴徒在大街上胡作非為人們卻視而不見,這就是一種人心的冷漠,如果大家不懷著同情和仁愛之心幫助受害者,而是對此聽之任之,總有一天,這些傷害會降臨在你自己的頭上。有的家長對培養孩子的同情心不以為然,有人甚至認為,不上別人的當才是首要的,有沒有同情心關係不大,隻要孩子能愛父母,是否同情他人無關緊要。那種“隻要孩子愛父母就行了,有沒有同情心關係不大”的看法是極端錯誤的,沒有同情心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愛父母。就不會理解父母的難處,輕則對待父母冷漠,重則遺棄父母。不培養孩子同情心的惡果,完全可能會反作用於父母自己。
方法224:美國孩子的同情心
美國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西拉裏·大衛,雖然她才四年級,可是已經在研究無家可歸的問題了。因為,這一問題比其他影響生活的問題更令她感興趣。
一天,她從學校回家,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流浪漢,西拉裏停下來問:“你需要什麼幫助嗎?”流浪漢說:“我需要一份工作,一個家。”流浪漢說的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西拉裏覺得自己在這個問題上無能為力,便又問:“你還需要其他什麼東西嗎?”
流浪漢滿臉憧憬地說:“真想吃上一頓飽飯啊。”。西拉裏說:“這是我能夠做到的。”
於是,西拉裏花了整整三天時間采購、作計劃,最後在媽媽和兩位姐姐的幫助下,做成100多道菜,送到附近一個流浪者收容所。在這以後的一年中,幾乎每個周五晚上,西拉裏全家都要給收容所的流浪者送飯。
當《華盛頓郵報》的記者采訪西拉裏時,她這麼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心他人……而且我們自己也欠別人的。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受過別人的幫助,我們應該隨時準備著把別人的幫助轉化為對別人的關心。”
西拉裏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解釋了什麼叫同情。告訴孩子同情他人所得的回報是無限的。這樣能養成孩子許多優秀的品格。同情他人的孩子為人和善、寬容心強,更能從事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因而這些孩子贏得了同伴和大人的喜愛和讚賞,在以後的生活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更能與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形成親密的關係。
心理學專家指出,要想孩子知道並且會體貼人、有思想、富有責任心,有一件事是父母必須做的,那就是提高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想培育孩子有同情心、責任心。在生活中孩子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事,如鋪床、穿衣服等,最好讓孩子自己去做。父母應該記住:縱容嬌慣對孩子後患無窮。
培養孩子同情心的辦法是以父母為榜樣隨時隨地做好事,這是個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在美國,家長和孩子經常參加有組織的社區服務,定期幫助他人。不僅能夠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品質,也教會他們許多技能,培養他們包括同情心在內的許多優秀品質。在讓孩子參加這些活動的時候,要注意選擇對父母和孩子都有意義的事,不要選擇孩子喪失興趣的事,而且父母盡量與孩子一起參加。父母常常表現出自己的同情心是對孩子最好的潛移默化的教育。
在英國,父母往往通過飼養小動物和參加宗教活動來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父母還鼓勵孩子進行愛心捐助,參加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