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品格方麵的問題(2)(1 / 3)

方法214:培養孩子的義務感和責任感

要從小培養孩子同情他人、關心他人、熱愛集體的品質。要教育他們學會把別人的歡樂和痛苦放在心上,同時,要不斷為孩子提供關心他人的機會,以使其從中體驗關心別人的快樂。還要教育孩子認識並體驗到父母、老師的辛苦和愛心,培養他們對父母、老師的深厚感情。家長還應當使孩子從小養成借別人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損壞別人的東西要賠償,撿到別人的東西要交有關部門等良好行為習慣。當孩子私自拿了別人的東西時,父母不可默認,更不可讚賞他機靈、聰明;當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吃了虧時,也不可訓斥孩子,更不可罵孩子沒出息。應引導並教育孩子正確對待他人與自己的關係,做一個善於為他人著想,誠實、善良的人。

怎樣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孩子養成樂觀向上的性格可以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不畏艱難,容易獲得成功。樂觀的性格可以使人心胸豁達、健康寬容,所以要從小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方法215:樹立孩子樂觀的心態

樂觀是一種健康的性格,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麵,期待最有利的結果,更有利的是它能讓人的身心健康的發展。兒童心理學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憂鬱症,他們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有力。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認為,樂觀與悲觀的最大區別是對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釋。樂觀主義者認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總是永久的、難忘的。而一旦不利事件發生,他們也能視為是暫時的;悲觀主義者恰恰相反,認為好事總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好事隻能碰運氣,偶然發生,壞事才是必然的。

由此看出,遇事抱有樂觀的態度還是悲觀的態度,不僅體現了一個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強弱,還決定了他能否使自己從困境中走出來,去迎接失敗的經驗和教訓,成功的希望和機遇。孩子在生活中常常會遭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欺負,家長的訓斥,也會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朦朧地感到自己能力不足,這些挫折足以使一個對生活沒有經驗的幼小心靈產生恐懼感,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出現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後果。

但孩子樂觀的性格是可以養成的。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樂觀的性格可以通過實踐逐步培養,悲觀的性格也可以在實踐中慢慢的改掉。那麼,父母應該采取什麼原則和具體辦法呢?

首先,孩子現有的性格是否屬於悲觀性格,家長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家長和孩子要確立戰勝悲觀性格的信心,確立起塑造樂觀性格的信心。明白了“性格是可以重塑的”。

其次,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地進行自我分析。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自我分析也就隨之產生,但比較弱,不能獲得正確的結論。當孩子無論是在學校和朋友還是在家和父母遇到一點問題,就垂頭喪氣時,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告訴孩子經常垂頭喪氣,將會養成悲觀的性格。

再次,指導孩子從樂觀性格認同中重塑自己的性格。所謂性格認同,就是認定自己和某人性格一樣,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父母可以將自己的孩子和具有樂觀性格的孩子組織在一起學習、做遊戲等,激發孩子向樂觀性格認同,達到塑造性格的目的。

最後,在家庭中,家長隨時要注意指導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礙。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是孩子樂觀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比如,孩子有了苦悶,要讓他盡量訴說,不要讓他的委屈長期壓在心頭,更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地批評責備。如此等等。

培養孩子樂觀性格的具體措施是:

1.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

在培養樂觀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

給孩子提供決定的機會和權利。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指導孩子的家長有著密切的聯係。

2.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

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要讓他知道前途總是光明的,並教孩子注意調整心理狀態,使他恢複樂觀的心情。

3.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平時要注意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孩子的業餘愛好廣泛,自然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

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樂觀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

4.批評孩子時要恰如其分

過度批評會給孩子造成極度的自責和羞辱感,不批評孩子又會使他喪失責任感。要掌握樂觀解釋的方法,指出孩子錯誤的具體原因,讓孩子知道錯誤是可以改正的。

方法216:順乎孩子純真的天性

天性與生俱來,孩子純真的天性需要成人適時地加以引發。荷蘭物理學家海克小時候很喜歡動手做實驗,為此他的父親專門為他騰出了一層閣樓做實驗室。一次不小心引起了大火,小海克嚇得逃出家門不敢見父母。父親找到了他,慈愛地告訴他:“為了研究科學,你就是把家裏的房子全拆了,把田全毀了,我們也不會埋怨你。”父親的支持和理解,成為小海克奮鬥的巨大動力。有這麼善解童心的父親,海克怎能不成為科學家呢,因為父親理解兒童的天性,而且熱情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天性。但是很多父母不是順乎孩子的天性,而是一味壓抑,結果會給孩子造成發展的障礙。還會使孩子和家長之間難以溝通。遊戲和探索疑問本是孩子的天性,是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扼殺了他這種天性,硬逼著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往往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許多成人隻知給孩子灌輸知識,不懂陶冶孩子的性情,認為剝奪孩子現在的歡樂是為了他將來的幸福,其實恰恰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