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品格方麵的問題(2)(2 / 3)

近年關於青少年的研究說明,青少年雖然在生理心理上與成人有點不同,但有他獨特的生活。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一方麵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預備,但另一方麵自有獨立的意義與價值,因為一個人的生命是持續連貫的,我們不能指定哪一時期是真正的生活,哪一時期不是真正的生活。假如不顧孩子性格的發展,隨意扭曲孩子的天性,會嚴重損傷了孩子的生活。

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順其自然。因勢利導,讓孩子自由翱翔、充分發展,本身就是按規律辦事的體現。孩子擁有最純真的天性,千萬不要用自己人生價值觀去左右孩子的發展,結果會使孩子稚嫩的童心受到嚴重的傷害。

方法217:性格塑造的最佳時期

環境能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小時候發育成長的過程中形成的。

因此,家長在孩子的成長時更要精心選擇並認真斟酌。

當孩子到了成年,家長們大多是把孩子的頭腦看做是知識的垃圾箱!把一切他們認為有用的東西,使勁地往孩子的頭腦裏塞,使孩子沒有自己的選擇權,給孩子的精神造成很大的打擊。其結果,是使你的孩子從此失去了個性,他們將會慢慢地變得像算盤珠一樣,沒有人指揮就什麼也不敢也不會做。使孩子失去了能動性和自己的個性,這樣怎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呢?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0至5歲是人的性格形成發展的關鍵階段。所以家長要注意孩子在這年齡段的性格形成和塑造。

雖然性格受遺傳因素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研究證明,孩子到了5歲左右,人格塑造形成已經基本上完成80%以上,其餘部分要在日後的生活中慢慢形成。要是家長在孩子的這一關鍵時期注意培養孩子的性格,這會使孩子受益終生,而最好的性格榜樣則是家長本身的行為。但要是家長說謊、自私、自利、違背諾言,孩子的性格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這樣的影響。

生活中要對孩子少指責、多鼓勵,過多的批評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心理學專家認為,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觸擊敏感區”,適當地讚揚會激發孩子的激情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作為家長應該比他人更了解自己孩子性格上的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在性格發展上揚長避短,鼓勵其不斷進步。

父母對孩子的限製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應放寬,讓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孩子成長中給予正確的引導才會幫助孩子塑造較為完善的性格和心靈。

方法218:健全的人格,真實的自我

人格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認為,人格是一個人內部決定他特有的行為和思想的動力組織。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統一,這些特征決定了人的外在表現和內隱行為,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有穩定的區別。

人格包括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傾向性兩個相互聯係的方麵。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這些心理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比較穩定。人格傾向性包括需要、興趣、價值觀、理想等,主要在後天環境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獨特的一麵。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們把“人格健全者”概括有6種特征:

(1)能接受一切經驗,一切社會經驗都能真實地進入他們的意識領域。

(2)自我與經驗的和諧一致,在評判事物時,評價經驗,不斷同化新經驗。

(3)個性因素能夠發揮作用,行為既受理性因素的引導,也受情緒因素的製約。

(4)有自由感,相信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

(5)具有主動創造性。

(6)能與別人愉快的合作。

健全人格是指各種良好的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盡管人與人不同,但擁有健全人格的人幾乎都具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寧靜的心態和較強的創造力。

人格健全者的心胸往往比較開闊,善解人意,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他們對不同的人際交往對象都表現出合適的態度,行為和情緒反應與周圍人協調一致。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人格健全者有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他們自信並能夠自我控製,善於調節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使內心世界保持和諧一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