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校園文化的特色化(2 / 3)

(1)教育功能。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與下麵將要提到的另一正向功能--規範功能差別不是很大,隻不過二者的視角有些不同罷了。學校是培育人才的場所,學校中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與管理活動,無不要圍繞學校的教育目標展開。無論是校內的各種媒體(包括報刊、廣播、電視、電影、黑板報、網絡)、場館(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等)、教學設備,還是良好的校風、校貌,各種規範、規章,以及悠久的學校曆史傳統和獨特的辦學風格,都以其蘊涵的文化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育著身處其中的學生,從而使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展現出來。此外,學校中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師生關係、民主的管理氛圍、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團活動,無一不給人以身心愉悅之感,長期置身於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中,易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

(2)導向功能。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係統中的亞文化,它同時又是學校領導者和教育者有意安排和引導其發展方向的文化。因此,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折射出社會文化的主體導向,並對學校組織發展以及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一定的導向作用。學校管理者通過各種文化活動,把師生員工引導到實現學校目標所確定的方向上來,使之在確定的目標下從事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當學校的發展目標為師生員工所吸引、接受和認同,就會煥發出極大的工作和學習熱情,就會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產生一種信念和力量向著既定的目標去努力。

(3)凝聚功能。校園文化為成員提供了進一步理解、認同學校組織的載體。從根本上講,組織文化是一種意義理解的框架,使成員了解組織的曆史傳統、精神、目標,組織文化也反映成員在認知、情感等方麵的共識,滿足成員的組織歸屬感。在共同的組織文化影響下,組織成員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工作作風和行為方式,增進成員對組織的認同感,成員之間的認同感也會得到加強,感情會更為融洽,從而減少或化解組織矛盾與衝突,同心同德,步調一致,共同為實現學校組織目標而努力。因此,校園文化為組織成員提供共同的知覺、思考、理解的模式,是組織整合與成員溝通的重要基礎,是聯係和協調學校所有成員思想與行為的紐帶,具有較強的凝聚作用。在學校管理實踐中,當一種觀念被教職工認同後,就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溝通人們的思想,產生對學校目標的認同感,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量,並由此產生巨大的整體效應。

(4)激勵功能。校園文化是一種內化的規範的力量,組織成員對學校組織文化的理解、認同,他們所信奉的價值以及蘊藏於內心的無意識的假設等等,都可能激發、驅使組織成員對學校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對學校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等,投入極大的熱情與關注,從而不計個人利害得失,以積極的態度和熱誠投身到學校工作之中。

(5)規範功能。校園文化的規範功能一方麵體現在組織建設上,另一方麵體現在學校組織成員的行為規範上。就前者而言,校園文化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和學校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活動的框架。學校在進行組織結構設計、製定和實施組織規章製度、解決組織衝突與矛盾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對學校校園文化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的理解,學校的各種製度與規範都會與學校的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就組織文化對於組織成員的行為規範而言,在學校組織運行過程中,學校校園文化為學校成員提供了某些思想與行為的規範與標準,組織成員也能感受到身為組織一員應履行的組織角色,如果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組織文化的要求,則較易被組織接納,反之,往往會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校園文化中蘊含的道德與規範,會使成員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人們為了取得心理平衡而自覺地服從團體規範,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形成心理相容、和皆有序的組織氛圍。這裏,我們看到,校園文化的規範與約束作用往往表現為成員的自覺行為,而非組織強迫,而學校規章製度、政策法規等的規範作用則具有強製性質,兩者有著很大的差別。當前,許多學校管理者注意到校園文化是強化學校組織控製與管理,提高組織效能的有效手段,所強調的也正是這種“柔性管理”。

(6)標識功能。校園文化是學校組織區別於其他組織的界限。校園文化使學校呈現某種獨特的氛圍,使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甚至其他學校區別開來。不僅如此,學校組織成員,如教師和學生,長期受到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對校園文化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有較深入的理解與體會,也會表現出某種特有的氣質,從而與其他組織成員區別開來。至於學校校訓、旗幟、口號甚至校服、建築等蘊含校園文化價值的文化資源,更是學校組織十分顯明的標識物。

(7)穩定功能。校園文化是學校共有的價值與意義體係,在學校係統的運作與發展過程中,往往成為組織團結與穩定的重要力量,使學校組織能夠麵對並解決來自學校內部與外部的種種環境挑戰,使學校組織免於混亂與動蕩,也減輕學校組織成員麵臨各種不確定因素而產生的焦慮,確保基本的組織安全與保障。

(二)校園文化的負向功能

雖然校園文化的正向功能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校園文化不可避免的負向功能有時候所起的作用也很大,因此,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來認識組織文化的負向功能,例如,矛盾與衝突尖銳的組織文化,必然帶來組織整合、行政運作方麵的困難,並導致組織效能的低下。學校組織的保守性,決定了學校組織文化強調穩定、平凡、規範的一麵,這往往使學校陷於封閉、呆板、排斥創新與改革;而形式主義盛行的組織文化具有反求真、不務實、反科學的負麵功能;權威主義的組織文化具有反民主、反專業的負麵功能;落後的組織文化具有反革新、反適應等負麵功能,影響學校組織適應環境持續發展的能力;功利主義的組織文化則追求實惠,具有反教育、反理想、反價值的負麵功能等等。這些例子似乎有些極端,通常情況下,學校校園文化的負向功能往往會在下列情況下表現出來:

(1)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矛盾與衝突,導致組織整合困難。每一社會組織都存在許多的亞文化,而且,這些亞文化往往與主流文化之間、亞文化與亞文化之間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矛盾與衝突,所以,人們稱學校中的亞文化為“衝突的亞文化”。在學校組織中,一旦學校的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產生衝突,就會給組織整合帶來諸多困難,並導致組織效能的下降。因此,在學校組織中,積極培育一個強有力的主流文化,是十分必要的,隻有當學校的主流文化為成員所理解、接受、認同並內化為內在價值,才能避免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尖銳衝突,甚至亞文化淩駕於主流文化之上的危機。

(2)校園文化的保守性成為學校組織的變革的障礙。從根本上講,校園文化是一種保守性的文化,學校總是將人類文明積澱下來的既成文化成果傳遞給年青一代;學校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學校教育過程往往是一個文化積累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文化創新的過程;學校教育(文化影響)的成果往往具有長期性、滯後性的特點,這些都決定了校園文化所不可避免地具有的保守性質。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來認識學校文化阻礙學校組織變革所表現出的負向功能。首先,校園文化促進了學校組織的穩定與安全,但是,當學校組織麵臨外界環境挑戰,需要進行變革時,校園文化往往會表現出一種安於現狀的慣性或惰性,使得學校組織無法做出即時的反應,順應環境的變遷,適時扭轉劣勢或創造先機。其次,學校校園文化促進成員對組織的認同,在思想與行動上達成共識,有利於培育員工對學校組織的忠誠。但是,這也有可能使學校組織成員產生依賴情結,陷入不切實際的陶醉與樂觀,而當學校組織麵臨困難與挑戰時,則容易形成群體的逃避情緒。第三,校園文化對學校成員的思想與行為具有一定的規範與控製作用,這有助於維護和鞏固學校組織係統。但是,這也往往會使學校組織排斥各種新觀念的影響,減少組織變革與發展的機會。第四,在特殊的情況下,如果學校校園文化與學校組織目標發生偏差,並且為多數組織成員所認同,學校校園文化就會引致錯誤的組織發展方向,非但不利於組織目標的認同,反而會妨害組織目標的達成以及組織的持續發展,這種文化影響越大,學校組織所蒙受的損害越多。此外,對於一些辦學曆史悠久的老學校而言,學校傳統的文化積澱甚厚,往往為學校領導者與廣大員工視為學校發展過程中的精神財富。但是,這種精神財富也使之成為學校變革與創新的障礙,使學校組織運作僵化,不能應時代變遷而進行變革。

總之,校園文化在組織的穩定與發展、組織效能的提升、成員的歸屬、認同與溝通等諸多方麵都發生著重要影響;校園文化也存在著阻礙組織變革、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矛盾與衝突等負向功能。學校管理者要做的是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正向功能,最大限度避免或克服各種負向功能,立足當前,放眼未來,勇於創新,大膽實踐,在改革中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之更好地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

五、學校精神文化

從一定角度看,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中最深層的決定整個校園文化各方麵的因子,是學校整體精神狀態的體現。研究表明,創建良好的學校精神文化是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但究竟什麼是學校精神文化?又怎樣來看待和理解學校精神文化呢?我們認為,學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和積澱下來的並為其師生員工所認同和遵循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道德情感、思維方式、心理情趣、人生態度及政治觀念等。

我們可以從學校精神文化的性質、存在形態以及形成與發展的動態曆程等不同角度來把握、認識和理解學校精神文化。

(1)先進性。與其他社會文化相比,學校精神文化往往更能體現社會主流文化所代表的民主、科學、理性的價值規範,表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進而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與時代精神的代表。由於學校的文化主體主要是青少年,因而使得學校精神往往表現為麵向未來,既立足現實而又高於現實,不斷追求新的理想,有時,還會表現出一種時尚性。此外,學校精神文化的先進性還表現在學校文化不僅反映時代精神,在某些曆史條件下,還起著引導、推動社會文化,成為新時代文化的先行者。

(2)穩定性。雖然學校精神文化在不同的辦學曆史時期都會吸收各種社會文化與時代精神,表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但是,從根本上講,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變革實踐中逐步發展不斷累積而形成的,凝聚了學校文化傳統的精華,並為學校及其成員引為自豪,具有一定的傳承性與穩定性。此外,學校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成為學校廣大師生員工認同的理想與行為準則,成為學校以及學校各類人群的精神支柱和參與學校生活的強大動力,形成一個富有教育意義的外部教育環境,使人們持續不斷地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從而使人們的思想、意識與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穩定與統一,使學校精神文化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得到維係、鞏固與持續發展。

(3)獨特性。學校精神具有特定的個性特征,是一所學校的校園精神文化區別於另一所學校的校園精神文化的根本所在。各級各類學校的學校精神都有其共同之處,如求是精神、求真精神等。但由於不同學校間曆史傳統、具體工作的指導思想、學校所在社區文化環境等方麵因素的差異,就會使生活於不同學校的師生員工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麵有所不同,從而形成區別於其他學校的文化傳統。

(4)內隱性。學校精神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靈魂,深深根植於學校文化的每個層麵,根植於學校中各類人員的思想意識,並對個體的態度、價值、情感以及思想意識等持續不斷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外觀上表現為學校的教育理念、校風、教風、學風等。從某種意義上講,精神文化的這種內隱性使得它比製度文化更易於被廣大師生員工所接納。

(5)彌散性。學校精神文化體現和貫穿於學校組織的物質文化與製度文化之中,彌漫於校園生活的各個層麵。這種看似無形但卻無處不在的精神文化,具有強大的影響、滲透與熏陶功能,處於成長與發展過程之中的青少年學生,置身於校園生活之中,毋用接受繁瑣說教,便會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學校文化對自己心靈的淨化與情感的熏陶。

學校精神文化是在學校文化傳統基礎上,通過學校文化主體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經過反複的積澱、選擇、提煉、發展,為學校及廣大師生一致認同的主體精神文化。學校精神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學校的教育理念、學校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意識形態觀念,也包括學校成員的思維方式、情感模式等等。學校精神也是學校精神風貌、個性特征、社會魅力的高度表現,並內化為學校成員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從而形成和決定了學校校園文化在思想、感情、信念和觀念等方麵的價值取向的一致性,教育和塑造著學校成員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識。

六、學校的物質文化

一個學校的校園建築用料、校園規模、建設風格以及布局安排等一切蘊含文化蘊味的東西皆屬於一個學校的物質文化。學校的物質文化反映的就是學校校園中具有文化蘊味、承載文化內涵的的物質環境。環境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心理與環境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人塑造了環境,但同時又受到環境的影響,環境對人的行為、心態具有一定的導向約束作用。學校的物質環境既是學校文化運作的客觀結果,它表達著學校業已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道德風尚,同時,學校的校容校貌又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師生員工的活動。我國台灣學者林清江認為,學校物質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1)影響學生的心理平衡。(2)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及態度。(3)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4)有利於學校傳統的保存和傳遞。良好的校容能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提高學校成員工作、學習的士氣;不良的校容卻可能產生消極的心理反映,破壞學校成員的工作、學習情緒。而不同類型的學校物質環境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組織氣氛,色彩的冷暖選擇、線條的曲直搭配都有可能引起師生員工相異的情緒反應特征:色澤明快、線條簡潔的現代化校園往往會形成一種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氣氛;古樸典雅、色彩凝重的古風校園使人感受到嚴謹求實、深沉淵博的氛圍;校園內象征性的標誌則容易激勵師生員工高昂的熱情和堅韌的意誌,以及喚起學校成員濃厚的愛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