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打造“常青型”微利企業(中)(2 / 3)

海爾的前身是青島市電冰箱廠,80年代初,因為經營管理不善麵臨虧損倒閉,34歲的張瑞敏臨危受命,入主這家冰箱廠。

後來,有顧客來買冰箱,結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後雖然勉強拉走一台,可仍然不夠滿意,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張瑞敏,如果不能生產出質量過關,令顧客滿意的產品,那麼自己的產品又如何能夠找到市場?產品不過關,企業再勉強支撐,最終也將走向死亡。

經過深入思考,張瑞敏派人把庫房裏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結果發現其中76台都存在各種缺陷。張瑞敏帶領全體職工來到車間,問大家應該怎麼辦?當時一台冰箱800多元,相當於普通職工兩年的收入。因此很多人認為這些並向雖然有些小缺陷,但並不影響使用,不如低價處理,或者給職工使用。張瑞敏說:“我如果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是允許我們的工廠以後還可以生產760台、7600台,甚至更多這樣的冰箱。”他當場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而且他掄起大錘砸下了第一錘。6萬多元的產品頃刻間變成了一片廢鐵,當時很多員工都留下了眼淚。

可是,也正是這一錘,砸下了海爾員工們的質量意識。張瑞敏在隨後的一個多月裏,主持了一場有一場的會議,內容卻隻有一個:如何提高產品質量。

三年以後,海爾人終於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

如今,海爾注重企業管理和產品質量的形象已經為大眾所熟知,人們對海爾的信賴度也越來越高。從20多年前一個瀕臨破產的小廠到今天年收入逾千億元人民幣的國際品牌,張瑞敏的一把大錘可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企業家和老板最大的不同,即是:老板隻想賺錢,而企業家則能站在整個行業乃至社會環境的角度上考慮企業的生存永續問題。因此,很多老板往往因注重於眼前的利益而不講誠信、不擇手段的欺騙顧客,絕了自己以後的發展之路。企業家卻通常會把“誠信經營”融入到自己企業文化之中,讓利客戶,占領更大的市場那個空間。

美國安然公司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公司,位列《財富》雜誌“美國500強”的第七名。然而,2001年12月,安然公司卻向紐約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是什麼讓這家創立了80多年的公司陷入了破產危機呢?是誠信!

安然公司前身是休斯敦天然氣公司,其實,這本是一個具有許多成功戰略運作的公司,譬如,它建立美國最大的天然氣輸送係統,就是一個相當有遠見的策略。他擴展自己的業務領域,從原來的天然氣、石油開發到發電、供電等各項能源產品與服務,並涉足紙漿、煤炭、化工、廣告甚至金融證券和高科技等其他領域,建立的各類子公司和合作公司數量超過了3000個。這固然能給安然帶來巨大的利潤,促進其強勁增長。但由於他們把目光盯緊了增長目標,卻輕視了企業文化的管理,放棄了誠信經營的理念。為了達到既定的增長目標,他們大鑽美國會計準則的漏洞,作假帳,虛誇收入,開始以犧牲誠信為代價來證明自己“巨無霸”的市場地位。他們頻繁地利用關聯交易隱瞞債務、虛報利潤,最終致使公司的誠信完全喪失。安然也終於黯然地以“破產”落幕!

可以說,信譽現在已經成為市場衡量一個企業的無形標準,是企業的生存之基、發展之本,對企業的存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幾百年錢的胡雪岩正是看到了信譽對企業的重要作用,題寫“戒欺”匾額,警示自己的員工,才讓胡慶餘堂成了聞名天下的藥店。

胡慶餘堂成立之初,由於贈藥於貧苦人民和軍隊,以及其求真務本的原則而受到歡迎。藥品銷售非常火爆。

有一次,胡慶餘堂的緊俏藥虎骨追風膏斷貨了,其主事經理就去找采辦人員詢問原因,得知虎骨斷貨。因為怕斷貨胡慶餘堂的聲譽,經理猶豫再三,終於采納了藥材采辦人員的建議,以豹骨代替虎骨生產虎骨追風膏。

胡雪岩得知此事後,非常氣憤。盡管買藥者分不清豹骨虎骨,但這一行為還是會傷害到胡慶餘堂的信譽,經過調查,胡雪岩辭退了那個建議以豹骨代虎骨的采辦人員,當堂寫下“戒欺”堂訓,並在店裏懸掛了一些諸如“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采辦務真,修製務精”等的條幅。

直到今日,胡雪岩所指定的這些精英規則,胡慶餘堂仍然在認真的遵守著,這為保持胡慶餘堂的聲譽和今後的發展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胡雪岩本人也因此贏得了“江南藥王”的美譽。

信譽攸關企業生命,要想基業長青,誠信是萬萬不可違背的。

另外,生物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市場上一樣適用。麵對著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企業若是不思創新改變以適應新的變化,也同樣難免為市場淘汰。一個企業強大生命力的來源就是它為適應環境而做出的改變,即創新!英特爾公司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腦微處理器供應廠家,就是因為有其強大的創新能力做後盾。

英特爾公司成立於1968年,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製造商,可以說,它發展的曆史,就是其產品創新的曆史。其創始人摩爾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提出:計算機的性能每18個月翻一番,隻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高額利潤並將獲得的資金再投入到下一輪的技術開發中去。

自從1971年英特爾公司推出了第一塊4004型微處理器以後,他們就沒有停下過創新的腳步,之後1年,他們就又立刻又推出生機芯片4008,1973年又推出了通用型微處理器8080,使得自己成為了芯片市場的領導者。但英特爾並沒有躺在先進產品上睡大覺,而是不斷加強科研開發,努力拓展產品的應用範圍和研發新產品。

1988年可以說是英特爾發展的轉折點,這一年,它提出了“躋身新電腦核心、成為產業領導者”的發展目標。為此,它高薪聘請了一批著名的電子專家,專門預測和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的世界半導體市場並得出結論為:計算機將加速微型化,於是,英特爾立刻決定投資30億美元專門研製微型高能芯片,成功地走在了市場的前麵。1994年,更是推行網絡化生產成功地領導了工作組網絡市場的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網卡生產商。

現在,英特爾已經成立了40多年,但其銷售額、利潤、總資產仍然在以加速度增長。這更加說明了創新給英特爾帶來的巨大效益。曾有人戲稱:“企業界的PC廠商都在為英特爾‘打工’。”

一個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勢必包含了環境、資金、技術等重要因素,它們對於企業的發展都產生著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一個企業要想做到基業長青,就必須有嚴把產品質量,為顧客負責的觀念;有良好的信譽;有持續創新的生命力這些良好的企業文化,否則,想要做到企業長青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我們提出“剩者為王”的觀念,就是要在競爭中,使我們主要產業能夠存活下來,保持好的競爭狀態,這樣未來才有機會。在戰略相持、低潮時期,防止自身資源損耗,保持能量是我們熬過冬天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TCL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

六、謹慎從事而不是隨意冒險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套用到企業身上,同樣如此。

在金融危機中,有的企業非常“不幸”,倒閉者十有八九;而有的企業很“幸運”,任憑外界風吹雨打,企業依然繼續向前。

仔細分析這些金融危機中的“幸運兒”,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在危機中所受衝擊很小,甚至反而“逆市飄紅”的企業,無論經濟形勢好壞都遵守著共同的經營原則。

這個原則就是,寧肯做有把握的事,也不隨意冒險。在他們看來,機會處處有,關鍵是自己能否把握。如果不能,即使機會非常誘人,也要堅決說“不”。

也許在外人眼裏,這種做法有些“傻”,尤其是在經濟形勢大好的情況下,放棄到手的“蛋糕”,無異於“保守”“跟不上時代”。

然而,金融危機的到來再一次說明:這些看似普通簡單的原則正是最樸素的“常青”之道,也正是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那些企業常青樹的製勝之道。

在這方麵,美的集團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一提到美的,人們就會想到電飯鍋、飲水機、電磁爐等家電產品,那麼,你可曾把美的與“手機”聯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