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微軟最高層華人——李開複(2 / 3)

主持人:不光給了你生命,而且給了你學習的機會和態度。11歲時,我的感覺是她把你趕到美國去學習。

李開複:當時不是趕,是送我去美國學習。媽媽說,美國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哥哥喜歡帶你去就去吧。我那時候比較聽話,沒有想很多,那時候感覺美國是遍地機會的天堂,聽起來蠻好的,就答應了。對她來講作出了很大的犧牲,我是她最疼愛的幺兒(最小的兒子)。我到了美國之後她會有半年在美國陪我,對於一個不懂英語的人在美國是很痛苦的,她這麼做了6年。

主持人:我知道在6年當中你也做了一件事情,媽媽在美國陪你半年我不知道,但是回去之後每周讓你寫一封中文的信。

李開複:她希望我不要忘了自己是炎黃子孫,不要忘了自己的語言,讓我每周寫一封信,她會把標點、錯的文法寄過來。

主持人:像改作文一樣。

李開複:她以前是老師。

主持人:信裏麵寫什麼呢?

李開複:信裏總是報一些成績、朋友、我和哥哥出去玩的事,碰到一些比較大的問題,還有一些好的事情。

主持人:報喜不報憂?

李開複:報的喜比憂多,因為不想讓父母親擔心。

主持人:信有多長?

李開複:有四麵,一兩頁紙。

主持人:已經很長了,到現在中文沒有忘掉,一定要歸功於那段時間。

李開複:應該歸功於我太太,我們交朋友,也寫信給她。她說你母親很偉大,把信改了,你介不介意我把你的情書改了。我說沒關係你改吧,她就繼續把每一封信裏麵的錯字修改,改了一年多。

主持人:很可惜我們沒有看到情書。

李開複:情書是不可以看的,作文是可以看的。

主持人:剛才講了胸懷,比爾·蓋茨的員工撞了他的車他也不以為意。家裏還有一個傳家寶是父親傳給你的一副對聯,是錢穆先生親筆寫的,上聯“有容德乃大”,下聯是“無求品自高”,也是講的胸襟和抱負。

李開複:前麵講的是抱負,後麵無求可能有另外類似的境界。

怎樣訓練自己的胸襟和抱負

主持人:怎樣訓練自己的胸襟和抱負?

李開複: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要告訴自己,自己多麼幸運;對於每件如意的事情,告訴自己最壞的事情是什麼樣,自己也能接受。自己的周圍要有一群很樂觀的朋友,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要悶在心裏,要跟朋友交流。慢慢地自己就會坦然麵對一些問題,活得也會更快樂。

主持人:從胸襟來說你是開闊的人,但是從理想來說又是特別驕傲和有野心的人,你的理想是追求最大的影響力?

李開複:希望自己為世界貢獻最多,這個我覺得不算是野心。最大的影響力就是說你可以想象有兩個世界,一個是有你的,一個是沒有你的世界。有你的世界有人因為你能夠更好,這個就是最大化你的影響力。作為一個園丁你能夠盡力把每一片草坪做得非常漂亮,這就是最大化了你的影響力。所以,我想並不見得要把最大化影響力認為是要做很有權力的人去影響全世界,而更是為世界做了什麼事情,世界怎麼因為你而使一些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主持人:當時你放棄的專業,法學和政治學會有更大的影響力的,為什麼選擇了現在的專業?

李開複:法學不一定,有人說政治家是很有影響力的,這麼說不錯,但是要看人的理想和天賦。比如說我沒有天賦,或者說沒有興趣,絕對不可能發揮我的影響力,反過來說我做科學家,做影響人的老師,我真的很有興趣,我可以花很多的時間,而且,能夠很有動力把這個事情做好,那我覺得在這個領域裏,我反而能夠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主持人:作為一個技術人員,最早的時候,您也是全世界第一個人工語音識別係統的發明人。從一個技術人員轉到管理人員是非常大的跳躍,一個技術人員可能在家裏,或者在實驗室就可以把事情搞定了。但是做管理工作要和很多人溝通,這就是另外一個因素,人際交流,或者是拓展人脈。你做的事情非常極端,每周約一個人吃飯,逼著人家介紹你跟另外一個人認識?

李開複:我是一個不善於交際的人,我發現尤其在大公司做一個比較高層的管理人員這方麵是比較吃虧的。讓我選我寧可跟更少的人交際,但因為這個工作的需要,必須要認識公司裏麵的最有影響力的那些人,以後才能夠得到他們的回饋,或者得到他們的幫助。我硬著頭皮,一個星期認識一個新的人,請他們吃飯再認識一個新的人。過了一段時間,有了人際網就不用再繼續做下去了。

主持人:第一次請人是不是特別尷尬、沒話找話說?

李開複:第一次請的是公司副總裁,沒話找話說,我發現任何兩個人都會找到話說,特別是都在一個公司工作。雖然兩個領域,我發現我顧慮了,後來並沒有發生找不到話說的問題。

主持人:做一個假設,今天我請李先生吃飯,請您介紹一個在公司方麵做得很好,又在公益方麵做得很好的人,你會介紹什麼樣的人?

李開複:張亞勤(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好了。

主持人:我一定要跟他認識一下。

網友:李博士請問您有沒有意願寫一本母親回憶錄?

李開複:並沒有想到這一點。其實這本書裏有一個後記就是我記憶特別深刻的地方——我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家庭。

主持人:怎麼叫獨特?

李開複:很多人跟我母親說,她的教育非常的成功,每個孩子都非常的孝順、愛她,彼此的關係都一直很好,而且都取得了多元化成功,在各種崗位上做得很好。所以我們也都希望將來能把過去的事情記錄下來。我曾經和一位作者談過,他說想寫我們家的一些故事,我現在還沒有時間和他繼續聯係。

主持人:要想知道李博士的母親,還有人問你太太,咱們就不談了。

李開複:我母親和太太快來北京了,下次請她們一起來上你的節目。

主持人:各位網友,讓我們期待李博士和太太一起來上我們節目的時候。再說一個影響力方麵的,給學生寫信你是特別願意花時間的,學生的信一般都抱怨,或者說向你投訴一些苦惱的問題,很多問題是雷同的,怎麼有這樣的耐心回2000多封信?

李開複:這2000多封有些也是重複的。

主持人:回的也重複?

李開複:把常見的事情整合出來。這樣當更多的同學問到重複性問題的時候,能夠不用每一次都重新回答,過一陣在我的開複學生網上會推出一些新的技術,編輯出一些內容,有很多誌願者幫助我來做這個工作,我相信我們會把這些常見的問答組合得更好。

主持人:似乎有時候你是非常不怕重複的。我知道在北大的演講,400人的教室來了800人,主辦方說要把學生分開,你說不要分開,我講兩場,結果同一個晚上講了兩次一模一樣的東西,你心裏沒有一點覺得煩躁嗎?

李開複:不會的,我一個人就兩個小時,他們400個人就是800個小時,我多花一個小時,能夠讓他們聽到400小時的演講也是值得的。

主持人:講到第二遍是不是很枯燥了?

李開複:比如最近我和這本書作的演講,應該是作了15次。

主持人:每次麵對不同人的時候,都會有激情?

李開複:有一些訣竅,也許第二場把第一場改了,講不同的故事,和這個學校有關的互動,所以我覺得蠻有意思的。但是講了15次以後,確實再講就沒有那種激情了。

主持人:所以通過上我們節目,或者在新浪網聊天,可以讓更多的受眾聽到你的話,減少重複的機會。這本書20萬字是非常龐大的工程,靠你媽媽和太太改的中文,怎麼寫到這個水平?

李開複:有人問我“這本書是不是你寫的,因為你不可能有這個時間”,他就錯了,確實每一章都是我自己寫的,也有幾位編輯朋友幫我做了不少文字方麵的修飾,所以我寫的第一稿肯定沒有現在讀起來順暢,但確實是我寫的。

主持人:據說有一段時間你輸入中文是非常困難的,為了寫中文信給學生回複才輸入中文?

李開複:現在輸入的速度比六七年前快多了,因為寫了這麼多封回信,這麼多書。

主持人:中國有句老話,“知易行難”,看起來很有道理,做起來可能不是這麼容易了,這是很多網友的一個困惑。

李開複:我覺得這本書不應該當做一種聖經一樣,對每一個人來說不是每一句話都是對的。想想每一章是不是對自己有足夠的針對性,一定要讓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習慣、自己的興趣,來主導自己應該學習哪些部分。一旦下了決心學習這個部分的時候,一定要有毅力,對自己做一個承諾,不允許自己不好好做出來。自己要好好成長,有些習慣不是一天培養的,自己要給自己逐步的目標。你想每個星期跟每個新的人吃飯,太困難了,不去找了,肯定不行。你可以一個月跟一個人吃飯,然後三個星期找一個人吃飯,慢慢地調整。做自己95%可能達到的目標,這樣信心就建立起來。做一些做不成的事情,一次受了打擊,以後不再做了,這樣不行。

主持人:大家要活學活用,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大家看了書之後,北京的餐館火起來,每天跟不同的人吃飯。

李開複:餐館是希望,我們不希望。

如何利用時間的碎片

主持人:你的時間怎麼分配,又是跨國公司的高管,又要幫助中國學生,我想除了演講還有更多的事要做,還有上網回帖子,還要和家裏人在一起,怎麼把時間玩得轉?

李開複:我有幾個訣竅,加起來還是足夠的。一個是如何利用時間的碎片,把兩個會議間的十分二十分鍾用起來,上網回一個帖子。還有兩件事情可以一起做,北京堵車,又要打電話,又要辦一些事情,為什麼不在車子裏麵打電話呢?比如今天有很重要的跨太平洋會議,約好了7點鍾,正好配合那邊4點鍾,我就在堵車的時候把電話打完了。2+2=3。兩件事各需要2小時,加在一起做可能隻需要3小時。還有史蒂芬·柯維寫的一本書,講很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分清楚什麼是重要的事情,什麼是急迫的事情。

主持人:那本書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李開複:非常好的書,一定要保留時間做最重要的事情。時間可以更合理地分配,比如,分清什麼事情是必須單獨做的,什麼事情是必須陪家人做的,什麼事情是在旁邊有個人在時可以做的。這樣的話更好地利用了周末的時間,可以在家人看電視的時候打計算機,讓家人覺得你的周末都陪他們了,其實你也偷偷地做了不少事情。

主持人:一心二用不是很累嗎?

李開複:這是管理者必要的事情。

主持人:你現在還打橋牌嗎?

李開複:這個就沒有了。

主持人:在大學裏,一個星期打20個小時橋牌,還能順利地畢業?

李開複:那時候很好,讀書、編程、打橋牌三件事情。

主持人:在微軟研究院的時候也喜歡打橋牌嗎?

李開複:對,都有。

主持人:現在這段時間肯定是沒有了?

李開複:對。等家人搬來了還是可以的。

主持人:無論從一元論或者是多元論,李博士都是成功人士,但是對很多人不是特別的切合。有人想知道,你曾經遇到的最大逆境是什麼?一路走來很順,除了11歲聽課的時候,英文不是很靈光。

李開複:碰到很多的逆境,做老師被學生批評。1998年的時候,碰到了非常大的事業的挫折,我負責的部門被公司要求解散,我花了很多時間把部門賣掉了,還是造成好幾十個人的失業。我對這個事到今天還是很內疚。不要認為一個人是沒有碰到挫折的人,因此他成功,這個理論是不成立的,應該是說碰到越多挫折的人,這些人越能夠下定決心從中學到教訓,讓自己成為最好的一個人,這些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當我碰到學生批評我是最壞的老師的時候,我告訴自己要成為最會溝通的人。當把那個公司賣掉,造成很多人失業的時候,我做了很大的反省,告訴我自己,不能隻做這種沒有用的創新,這奠定了我未來新工作的成功。

主持人:大家不要認為成功人士就沒有挫折,每個人都不是這麼幸運的。聽說李先生的父親當年有一個遺願——寫一本書叫做《中國人未來的希望》,我想你寫這本書也是部分彌補了他的遺憾。我們希望各位網友都能“做最好的自己”,找到自己的那份成功,謝謝李開複博士來到這裏做客。

李開複:謝謝。

四、李開複精彩語錄

精彩語錄1:如果您看過我給大學生的信,就知道我認為追求自己的東西,不是做一個填胃飽肚的工作、自己能接受的工作,或者為了一些薪水、職位跳槽的工作。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一直是我的想法。

精彩語錄2:我覺得每個人都要找讓自己處於有經濟的環境,在有經濟的環境可以做出對公司有貢獻的事情,如果在一個蒼老的、官僚的、沒有經濟的機構,您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公司,因為您做不出有經濟的事情,還不如到一個比較適合自己的地方。

精彩語錄3:我的為人可以從長期看出來,我希望大家對我個人的信任和理解是靠長期的理解,而不是靠一件事情的誤解。

精彩語錄4:時間可以證明一切,我做事情一定要守誠信、光明磊落,我要摸著自己的良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被別人誤會了,但是隻要我認為是對的事情就會去做。

精彩語錄5:在信息時代,一個很優秀的人的生產量會超過一個普通的人,所以我們要愛惜每一個人,給每個人很好的環境以發揮他的潛力,這些方麵是一些很普遍的對人才的認可。

精彩語錄6:我手上有5張王牌是Google公司給的,另外8張不是我的命運,而是我的選擇,如果我下麵8張拿好的話,這牌就很好打了。

精彩語錄7:Google公司給的5張牌是:第一,是好的品牌、用戶認可度比較好。第二,是非常好的文化和價值觀,是自己非常認可而且對員工非常有吸引力。第三,是非常好的人才製度,Google公司對人才有非常高的要求,並且放權讓員工做自己的事情。第四,是公司有一個創新的製度,並按照互聯網的方式來創新。第五,則是公司對自己的信任。

精彩語錄8:微軟是一個成功的公司,我不會否定他的成功,而且和比爾·蓋茨共事是非常好的機會,同時世界也在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公司大了之後,就會比較官僚,一個公司小了就會創新,不是說微軟今天和未來不是一個了不起的公司。

精彩語錄9:Google公司不是一個從上到下的公司,不是一個工廠、部隊,廠長、將軍說了話,大家就計劃一步一步執行。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

精彩語錄10:每個人都要有工作和私生活的平衡,過於努力的工作,把自己累壞了,把家庭關係弄壞了這是非常不值得的,但是如果公司需要的話,我都會很好的工作。

精彩語錄11:回到中國,對我來說感到特別快樂、特別有感觸的地方就是又找到一個港灣。在這個地方可以滿足我的好奇心、我的理想、我的學習的願望,增加了中國青年交流的機會,以及幫助中國青年找到傾聽自己聲音的機會,這也是我感覺比較欣慰的。

〉〉〉〉鏈接1:對話李開複……

2005年10月22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新聞會客廳》迎來了李開複先生,他向我們講述了離開微軟背後的故事——

離開了微軟

主持人:今天請到的是來自Google公司中國區總裁李開複先生,您好。一直以來,您身上微軟的標簽太強烈了,所以好多人可能一下都改不過口來,您適應了嗎?

李開複:我非常適應,我覺得新的公司帶給我一種生氣,讓我像年輕了10歲一樣。

主持人:您曾經說,經曆的剛剛過去的兩個月是最驚訝、最困難,也最艱苦的一個時期,驚訝我們怎麼理解呢?

李開複:驚訝是很簡單的一個換工作的過程,我在微軟服務了7年,也作了不少貢獻,微軟也曾經是一個我熱愛的公司、付出的公司,居然為了一個簡單的換工作的過程,要跟我曾經熱愛的公司對簿公堂,對我來說很驚訝。

主持人:你低估了這個事件的影響嗎?

李開複:當我最初考慮來Google工作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到會對簿公堂,後來我發現這個可能的存在,但是最終作決定的時候,我知道將要有這個訴訟,但我認為還是值得的。

主持人:這是在你意料之外的,是不是因為你的離開傷了微軟的心,所以他們會有這樣一個反應,就像兩個戀人分手,被甩掉的總是不太平衡?

李開複:我不能預測微軟是怎麼想的。

主持人:微軟(中國)公司研究院是您一手創辦起來的,雖然離開微軟之前您已經不在中國研究院工作了,但是離開微軟還是意味著要跟這個研究院告別,您會留戀嗎?

李開複:其實我已經離開研究院超過5年了,那批人都是我欣賞的,都是我的好朋友,我對我們曾經在一起工作也深深感到自豪,直到今天這也是我最自豪的一個創業的經曆,我希望在Google能夠有更讓我留戀、自豪和輝煌的創業經曆。

主持人:我們常常說中國人容易念舊,或者說不太願意改變,您在這個公司工作了7年的時間,也有了相當的成績,當你覺得不如意的時候,有沒有試圖溝通,而不是選擇離開呢?

李開複:當然有。每一個人都不應該把話悶在心裏,直截了當溝通是我提倡的。在我寫的第一封信裏就這麼告訴中國學生,我自己一定會把任何想法或不滿意的情況,或者我的建議,非常直截了當的、充滿建設性地提出來的。

主持人:但是結果並不是令您滿意的。

李開複:更重要的是我看到Google的環境,它確實讓我能夠再一次創業,可以和中國學生近距離接觸,能夠親自培養一批員工,能回到中國工作。

比爾·蓋茨,了不起的人

主持人:以前提到比爾·蓋茨,您經常會用到“敬仰”這個詞,仰慕,現在還是一樣嗎?

李開複:對。比爾·蓋茨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他有一個慈善家的慈善心腸,他也有很好的自信和能力,雖然他是一個非常具有聰明才智的人,而且他對世界的貢獻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當青年學生把他當做偶像的時候,他確實有很多地方值得被當做偶像學習的。但是我們要理解每個人都會犯錯,並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被當做完美的偶像來崇拜,這樣是不適當的。

主持人:你們今後還會是朋友嗎?還會有聯絡嗎?

李開複:我們最近沒有聯絡,因為官司的關係。但是如果他願意和我聊天,或者打打橋牌,我非常願意接受。

主持人:您的職業生涯應該說比較輝煌,都是頂尖的好公司,一直走到今天。您個人評價自己,走到今天是成功的嗎?

李開複:其實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我對我的事業很滿意,主要是因為我積極選擇,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我過去曾經麵臨很多選擇,大學的時候換專業,讀博士的時候反對老師給我的題目。我覺得一個人很容易會有一種惰性,覺得已經進了好大學了,把專業讀完,老師告訴我做這個,我就乖乖地聽話,或者進入了一個很好的公司就安安穩穩工作。但是我覺得人生在世是有限的時間,是學習的時間,追隨自己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給自己創造機會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積極的選擇,什麼是積極的選擇?

李開複:積極的選擇就是不要守株待兔等著機會掉到你懷裏,而是自己給自己創造機會。很多人說是Google花了錢讓獵頭公司來找我的,沒有這回事,是我自己找Google公司的。因為我想回中國,我聽說很多朋友到了Google都非常快樂,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結合,一方麵我可以有更快樂的環境,一方麵我可以回到中國,我可以幫助中國的學生,所以是我先發出的電子郵件。

主持人:你沒有想過以你的職業履曆和聲譽度,主動提出這樣一個申請,別人會怎麼看你?

李開複:他們高興壞了。

主持人:Google當然是高興了,其他方麵的人呢,外界呢,如果知道您是主動想離職,有一個轉換,會怎麼想?

李開複:我倒不是想離職,微軟是一個很好的公司,我在微軟工作挺快樂的,但是一個人如果總是滿於現狀,不願意放棄自己所擁有的,他就不會得到更多。

主持人:但是在IT界,大家都覺得微軟已經是頂尖的公司了,而且您在那兒已經做到了高層。

李開複:這是一種世俗的觀念,人要到一個可以學習的環境。我在微軟學了很多,我認為我到Google可以學到更多,因為我看到它的每一個產品都是令人驚訝的好,我看到的每一個員工都非常快樂。我過去認識一些老科學家,進入了Google他們的憔悴就消失了,有一個平等的環境,大家都在一起創新,而且有一個很好的企業文化,那是我很認可的價值觀。

主持人:您講積極選擇,在選擇的同時就要有放棄,也就是積極放棄。一路走來,什麼是您可以放棄的東西?

李開複:我覺得有些事情是不能放棄的,一個人的價值觀,對誠信的執著,家庭、朋友,我認為這些都是不可以放棄的,其他的我覺得都是可以去追求或改變的。

主持人:這次的改變工作,對您個人是一個影響,對您的家庭影響大嗎?

李開複:影響很大。尤其對我太太,我感到她真的是一個很堅強,甚至很偉大的女性。過去我們感情一直很好,生活一切都很順、很平穩,沒有碰到這麼大的挫折,在這個過程,我感覺到她知道我的艱難,她把整個家的擔子都扛下來,每天隻有4個小時的睡眠,後來都生病了,身上出了疹子,但是當她看到我很苦惱的時候,依然很堅強地支持我,這可能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收獲。另外,孩子對我也很支持,當我試著和他們解釋一些新聞的誤導的時候,她們都說不需要,她們很信任我、愛我。還有母親,我感到這件事給她帶來很大的影響,母親常打電話給我,她告訴我希望我快樂,但是40多歲了,我還帶給她擔心,這讓我覺得很不孝順。

主持人:您母親最開始的時候是怎麼知道這個消息的?

李開複:我直接告訴她,我這樣做的決定,她也很支持我的決定,但是我也沒有料到會發生這件事情,她已經85歲了。

主持人:她最擔心你的是什麼?你的情緒嗎?心情?

李開複:她擔心的是我能否繼續快快樂樂的,沒有別的。她現在許願每個月吃素,為了這個官司能夠過去。

跟家人連線……

主持人:李太太您好。我們正在跟您先生聊天,講到這次工作的變化,您對他的支持,他非常激動,這次的事情對你的影響大嗎?

李太太:當然大,這個事情影響我們全家,有很大的變動。

主持人:在這當中你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是幫他出出主意,還是說隻要是你的決定我都支持你?

李太太:我們結婚這20多年來,他作出的決定我都會支持。

主持人:但是他這個決定對家庭的影響也挺大的,要搬家,要從西雅圖搬到加州,還可能會回到中國,這種影響對家庭也很大,擔子直接落到你身上了,這些你想過嗎?

李太太:想過了,既然我支持他,這些後果我都想過,所以我都願意承擔。如果再發生這種事情,我還會同樣做。

主持人:您的女兒也在旁邊是嗎?

李太太:是的。

主持人:你好,你是老大還是老二?

二女兒:老二。

主持人:現在你爸爸就在我們旁邊,你想跟他說點什麼嗎?

二女兒:很想爸爸。

主持人:如果爸爸工作變動,你可能就要離開現在生活的地方,要到中國來,到北京來,你願意嗎?

二女兒:我願意。

主持人:你有沒有跟爸爸提什麼條件,其實我不太願意走,但是你隻要滿足我什麼條件我就跟你一起去了?

二女兒:沒有。

李太太:我當初答應她,如果搬回北京,我就讓她養狗。

主持人:祝你們今後的日子順利,謝謝你。

Google的吸引

主持人:您到Google之後重要的工作是要創建Google的中國研究院,當時創建微軟研究院的時候,第一步就是招攬人才,現在您的工作已經開展了嗎,似乎我們聽到的並不是很多。

李開複:開展了,我一個多星期以來,在網上發布了許多招聘的新聞,開始和高校有一些聯係,在這個消息發布的5個小時之內就收到了1000份申請書,我們感覺還是很踴躍的。

主持人:您覺得這1000份申請書是衝著Google來的,還是衝著李開複來的?

李開複:這無法分清楚,希望兩者都是正麵的吧。

主持人:Google真正吸引您的究竟是什麼,您剛才提到團隊的年輕,能夠到中國來工作,還有什麼呢?

李開複:還有就是平等的風氣,在公司裏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一個大學畢業生可能會發現,坐在隔壁的那位白發老先生居然是我在大學時候崇拜的一個科學家,他就坐在我旁邊和我共用午餐,晚上跟我打台球,甚至成為好朋友,享有平等的待遇,每一個人都能創新,沒有從上到下的官僚製度。

主持人:能不能到中國來工作好像也是您職業選擇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

李開複:有很多原因,我希望能夠近距離幫助中國的學生,我辦了網站,寫了5封信,最近寫了一本書,但是我總覺得能夠麵對麵地接觸,無論是講座或是交談。很多學生也常常表達他們希望我能夠麵對麵和他們接觸。

主持人:在美國也有年輕人,年輕的學生希望你去幫助他們,幫助他們也會帶給你一定的滿足感,這有什麼不同嗎?

李開複:一方麵,我的身體裏流的是炎黃子孫的血液,我希望能夠貢獻給中國的學生。另一方麵,中國的學生更願意接受我的幫助,所以我覺得在這裏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這是一個怎麼樣的追隨呢?

李開複:這可能是一種從小的價值觀,我的父親也是一直秉著這樣的態度度過了他的一生。他曾經從軍、從政,爸爸媽媽覺得政壇不是能忍受的,或者不能真正發揮他的影響力的時候,他就改變了職業。在他70歲的時候改變了職業,成為一個教授,影響了幾十位學生,他這麼做應該說放棄的比我更多,比我更勇敢,也是我學習的一個很好的模範。

主持人:其實這種追隨是要付出不小的代價的。

冒險的值得

李開複:是。人生在世時間非常短,如果你不敢做想要做的事情,一生過去了,你留下來的隻有悔恨,隻有懊惱,隻有後悔。當然追隨我心必須是要在負責、守信、守法的前提下,在這個前提之下,如果我冒了一些風險依然是值得的。如果我冒了風險,我可能會度過一段比較困難的時間,但是如果我不去做這件事情,我10年、20年以後可能會後悔終生。

主持人:常常當一個人成熟之後,特別是成家立業之後,可能會更希望穩定多於變化。

李開複:穩定是好的,但是如果穩定是一種枯燥,是一種不能夠讓自己再推進自己,沒有在學習,沒有在進步,變成在原地踏步,那還不如冒一些風險。當然冒風險也必須要算好風險的概率,能不能承擔最壞的可能。

主持人:這次有沒有失算呢?或者說把這個風險的數值算得低了一點。

李開複:當我和Google開始談的時候,我沒想到有任何的風險,但是當我辭職的那一天,我是百分之百地知道會被告。因為我還沒有離開微軟他們就已經開始訴訟了,我也知道了這件事情,在那幾天之內,被告的可能從5%突然變成100%,那是很大的一個震撼。但是什麼事是對的,隻要你沒有做錯事情,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必擔心風險的高和低,正義終於會得到伸張。

主持人:這種敢於改變是從父親那裏繼承來的?

李開複:可以說是這樣,他並沒有用說教的方法告訴我,但是當我看到他做事的執著和他變為教授的那種欣慰感,讓我覺得我也應該這麼做。

主持人:這次遵循了心的選擇,在情感上、精力上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今後你還會依然隨著心去選擇嗎?會不會多考慮一層?

李開複:不會的,這次讓我更確信追隨心的抉擇是正確的。首先現在我已經可以開展我的工作了,終於得到了於情、於理、於法我應該得到的東西。

另外,我雖然付出了很多代價,但是我得到的更多——看到了我的家人對我的真情,看到了學生對我的信任,我得到的遠遠比失去的更多。做任何事情並不隻是最終的結果,而一個旅途是你最終的收獲,這段的旅途雖然走得很坎坷,但是我收獲的也很多。

旅途是你的收獲

主持人:您經常會給年輕學生一些人生的建議,你通過這次自己的經驗,會告訴他們什麼呢?

李開複:我會告訴他們的就是,人生的每一個經驗都是學習的過程,人生的旅途並沒有最終點,最重要的是你怎麼走,這個旅途是你的收獲,你的旅途過程的每一個收獲是你學到的東西,而每一個你失去的,每一段走錯的路也都應該是你能夠學習的教訓,所以不要把任何的挫折當做懲罰,而應該把它當做一堂課,一個學習的過程。我覺得這是人之常情。在最困難的時候我這樣想過,如果不是我家人的支持,肯定會有更多這樣的想法。

主持人:有家人的支持,挺過去,就不再有這樣的想法了。你自己呢,除了家人支持之外,還要靠自己去想很多事情,然後想明白它。

李開複:對,當然在麵對很多困難的時候,想明白是不容易的,但是一個人要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價值觀,要以不違背這個原則和價值觀作為前提,你應該對自己有信心,碰到了挫折,你心裏應該很清楚自己有沒有做錯任何事情。我沒有,所以我從來沒有放棄對自己的信任,當然我要做最壞的打算,但是應該把它分開來,對最壞打算的擔心或者擔憂,或者是準備和自己對自己的信任、和自己對正義的一種把持,這個是絕對不可以放棄的。

主持人:在這整個過程中,你從沒有懷疑過,我的決定到底對不對,是不是做錯了?

李開複:我沒有懷疑過。有人問過我,就像你現在問的一樣,我覺得這個決定是對的,因為它是追隨我心的抉擇,而且它於情、於理、於法都沒有任何錯誤。

〉〉〉〉鏈接2:央視談職場:情商重在與

人溝通……

時間:2005年11月9日16∶09

地點:CCTV《對話》欄目演播廳

主嘉賓:李開複Google公司中國區總裁

次嘉賓:宋立新《英才》雜誌總編輯

呂本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

李新玉:中國國際跨國公司研究會副秘書長

徐小平:新東方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

主持人: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您現在正在收看的是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經濟頻道的《對話》。在我們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裏,我想每一個人從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到退休,也許都會麵臨著工作崗位的頻繁的變動。那麼在我們人生最精華的日子裏,在我們的職場生涯當中利益、情感、理想常常都會交織在一起,也衍生出形形色色的職場困惑。其實這些職場困惑說到底也就是這樣的兩個問題——我們究竟渴望得到一些什麼,而與此同時我們又不得不失去一些什麼。在今天的《對話》節目當中我們為大家請到的就是一位因為選擇和舍棄而聞名的職業經理人。

好了,現在讓我們用掌聲請出我們今天《對話》的嘉賓、美國Google公司中國區總裁——李開複博士,有請!

你好,李博士。

李開複:你好,你好!

主持人:歡迎您來到《對話》,掌聲特別熱烈,您是少有的幾位跳著來到我們舞台上的嘉賓。

李開複:是嗎?

主持人:為什麼會這麼充滿活力呀?

李開複:因為在Google公司有非常多的充滿活力的同事,還有就是見到了這麼多充滿活力的青年學生。

主持人:原來有一個朋友托我問一下您最近這段時間心情好嗎?我看這個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了。

李開複:最近這幾天心情很好,前一陣差一點。

主持人:前一陣差一點。其實大家都知道,您離開微軟走近Google公司用了兩個月的時間。

李開複:沒錯。

主持人:您自己也說過這兩個月可能是讓你感到最驚訝和最痛苦的兩個月,能不能告訴大家什麼讓你最驚訝,什麼讓你最痛苦?

李開複:最驚訝是我覺得我做了一個很簡單的職業轉換,居然碰到這麼大的風波。

主持人:痛苦呢?

李開複:我想一方麵是我需要和一個我曾經熱愛和服務過的公司對簿公堂;另外的痛苦是我覺得對我來說誠信是最重要的,比生命更重要,我在這方麵受到一些質疑,我覺得是不實的質疑。但是因為我個人在訴訟過程中作為當事人不能發言,所以感覺非常無奈,我們這種積極的無奈是最痛苦的。但是很高興的是最後澄清了,一切都過去了。

主持人:提到您和青年學生之間的這種關係,大家都非常地熟悉。您給大學生寫的5封信,在校園當中是非常流行的,而且您也自己開辦了開複學生網。在很多的學生朋友心目中李開複博士就是一個非常儒雅的、師長的這種形象,而且常常能夠給他們傳授一些成才之道。4年前您到我們節目的時候,大家就覺得您已經是這樣的一個形象了,那4年以後來到節目當中我們還希望您繼續延續這一角色。

李開複:你希望那我就盡量做吧。

主持人:其實這可能是您本來就特別會做的一種工作,不過今天跟4年前有一點不同,就是圍繞在你身邊的這些新聞事件都是因跳槽而起的。所以如果說4年前您更多的是言傳的話,今天可能就是身教了。我們希望您能夠把自己職場生涯當中的許多經曆和感悟拿到今天的《對話》節目當中,跟所有的觀眾特別是一些青年的學生朋友共同來分享,好不好?

李開複:好的。

主持人:好,我們掌聲請李開複先生入座,有請!我感覺開複博士幫助人從來都不是虛擬的,都是有些針對的對象。比如說來自網上的一些來信,來自校園當中的一些來信。今天我們也采取這樣的一個方式,讓李開複博士在現場也來幫助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人。隻不過這個人是我的一個朋友,他在IT圈工作了好長的時間,一直都在一家很知名的大公司裏麵工作,而且也做到了中層。那現在是有另外一家頗具潛力的公司向他拋了一個橄欖枝,許諾給他有一些更好的條件,可是他自己也覺得這家公司好像規模也不像原來的那麼大,又多少有那麼一點風險。所以他蠻猶豫的,他知道你今天要來《對話》就特別委托我說,可不可以向你求教一下到底他要留還是要走。

李開複:我可能有好幾個答案。我想第一就是我覺得選一個工作不要隻看職位和薪水,更要想到這個工作是不是你喜歡做的。還有就是說,不要那麼消極地說誰打電話給我、找我,我就考慮他這個工作,不是Google公司找我,是我找Google公司的。還有我想講最後一點就是可以冷靜地做一個利弊分析表,現在的公司有什麼利,有什麼弊,寫出來之後看看這些利和弊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理想。

主持人:在你幫我這個朋友分析整件事並告訴他應該怎麼做的過程中,我的腦海中一直重疊著你的個人經曆,我覺得他的經曆跟你的經曆有點像。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你剛才告訴我這個朋友,說他一定得列一個利弊分析表,也就是說他必須要做一些判斷取舍。可是你沒有提到有關薪水的問題,雖然不提到薪水但還是要有一定的要求的啊。

李開複:就是說一個新公司總不能讓你降薪去工作吧。如果在達到不降薪的情況下,我不會去考慮是多10%、20%,還是50%或零。

主持人:是不是有一個這樣的潛規則,即薪水應該是越跳越高的。所以你不去考慮結果肯定會這樣。

李開複:也不是,我也接受過一些工作,薪水降了很多,但是有好的學習機會。而且酬勞不隻是錢嘛,還有股票、公司的學習等,其實很難衡量的。

主持人:我覺得我那個朋友可能聽到這兒能稍微放心一點。他每次在跟我談到他是否要跳槽的時候,其實也很關心錢的問題,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跳槽的人都關心這個問題。所以我也想請教一下台下的宋立新女士,因為我知道在你的雜誌社也曾采訪到非常多的企業的高層,當然也包括一些跳過槽和打算跳槽的人,你覺得在你和他們的交流過程中談到跳槽這個問題時,他們主要關心哪幾個方麵的情況?

宋立新:一般來講,從跳槽人員的心態上大概有五個方麵,他們衡量的一些要素比如說薪金、福利的要求,還有職位的安全度,團隊的合作環境以及品牌給帶來的社會尊重及其附加值。那麼,最高一層就是自我實現的空間,比如說給他權力影響的範圍。一般是從五個方麵來考慮。

主持人:我特別感謝宋立新女士把她工作當中的一個經驗拿到我們《對話》的現場跟我們來分享。我大概記錄了一下,我也重複一下,麻煩我們工作人員可以待會兒打在大屏幕上。剛才宋女士提到的考慮的五個方麵,第一個應該就是關於薪金方麵的,第二個可能是職位安全性方麵的,第三個就是團隊合作帶來的影響,再一個就是企業的地位,還有一個就是自主權和影響力方麵的。那我們來看一下剛才宋女士列出的這五項指標,也加深一下您的印象。

李開複:好。

主持人:來,我們看一看。

李開複:好的。

主持人:我們在大屏幕上看到的是剛才宋立新女士根據她工作經驗提煉出來的跳槽者每次在跳槽之前考慮的五大基本要素。那麼對於所有的跳槽者來說,他們會如何來看這五大因素,我們現在也請台上和台下所有的嘉賓一起來做這樣的一道題目:你們覺得在這幾項指標當中,哪個指標的分量應該是最重的?哪個指標是最輕的?如果我們都用一百分來算的話,各項的百分比究竟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