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裁大事記
微軟大中華區CEO陳永正先生1963年2月出生於中國台灣省。
1978年6月,他就讀於台灣省的交通大學。
1982年3月,他就讀於俄亥俄州立大學數據係。
1982年6月,他就讀於俄亥俄州立大學計算機係。
1982—1983年,他擔任美國俄亥俄州Plaskolite公司的高級技術人員。
1983—1987年,他擔任美國伊利諾伊州ATT貝爾實驗室的技術人員。
1987—1990年,他擔任美國伊利諾伊州ATT貝爾實驗室的開發經理。
1991年6月,他在芝加哥大學學習企業管理項目,獲MBA學位。
1990—1992年,他擔任美國伊利諾伊州ATT貝爾實驗室的市場經理。
1992—1993年,他擔任美國芝加哥摩托羅拉國際蜂窩基礎設施部的市場經理。
1993—1995年,他擔任摩托羅拉公司(位於北京的)中國蜂窩基礎設施部的市場總監。
1995—1997年,他擔任摩托羅拉中國蜂窩基礎設施部的市場和銷售總監。
1997—1998年,他擔任摩托羅拉公司大中華地區網絡係統部的副總經理。
1998—2000年,他擔任摩托羅拉公司的副總裁,兼中國網絡係統部的總經理。
2000年6月—2001年9月,他擔任21世紀通香港地區和中國內地的首席執行官。
2001年9月—2001年12月,他擔任摩托羅拉總公司副總裁,兼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
2002年1月—2003年8月,他擔任摩托羅拉總公司資深副總裁兼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2003年8月,他擔任微軟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
陳永正已婚,有兩個孩子,愛好網球和高爾夫球。他擔任過芝加哥華裔美國人聯合會董事,大學辯論隊成員,樂隊成員和唱詩班領隊。
二、總裁的成長經曆
靦腆少年的苦惱
“小時候我不善言談,誰也不會想到後來我竟然會成為一名職業經理人,而且是高級職業經理人。”日後成為中國著名職業經理人的陳永正回憶道。那時的他性格有些內向,國小一年級開學第一天,老師要大家做自我介紹,其他的小朋友多少都能說點自己姓甚名誰,隻有陳永正不會講,急得直抓自己的頭發。看著他麵紅耳赤、抓耳撓腮的樣子,其他小孩子哄堂大笑。那時候的陳永正不像現在這樣侃侃而談,而是覺得世界上最難受的事莫過於站在人群當中講話。
陳永正出生於中國台灣省台中市東勢鎮,“2001年‘9·21大地震’最慘的那個地方”,陳永正回憶說。出生不久,他全家搬到了台北市,住處靠近市場。他母親擔心周邊環境太繁雜,沒有讓他上幼兒園,就在家裏待著,這也許是他不像其他小孩那樣善於言談的原因。“那時候誰也沒想到我像今天這樣‘能說會道’。從我個人的成長經曆來看,我覺得每個人都是平凡人,成功來自於後天的學習。”陳永正沉浸在幼時生活的回憶中。
考大學前的茫然
讀中學時,陳永正開始從一個不善言談的人變成了一個“社會活動家”。那時候他參加了許多社會活動,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參加了基督教會。在這些活動中,陳永正充分發揮出自己的組織和領導才能。每次“團慶”時,他除了是活動的組織者外,還任唱詩班的指揮。高中時他當了學校的樂隊指揮。“可惜後來把音樂放棄了!”陳永正回憶起高中時擔任樂隊指揮的日子,爽朗的笑聲中仍透露出一絲惋惜。
快樂的高中生活之後,馬上就是考大學了。陳永正第一次開始考慮自己將來要幹什麼,但除了明確學理還是學工外,其他的都很茫然,所以他就按部就班地將所有的誌願都填了。有趣的是,中國台灣省的高考誌願分得很細,最多得填100個誌願,最少也要五六十個,考完之後按成績分學校,“台大”、“交大”、“清華”依次往下挑。陳永正看到有意思的專業就填,一考就考進了台灣省交通大學應用數學係。“台灣跟祖國內地差不多,考大學時大家都比較茫然,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
留學的夢
大一結束時,按照管理,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專業。台灣交通大學有許多不錯的係,比如電子係、管理係。陳永正思慮再三,覺得數學是基礎,打牢基礎非常重要,再說,應用數學到國外留學時也較容易拿到獎學金。所以當許多同學忙著轉係的時候,他卻留在了應用數學係。
大學時,陳永正參加了台灣省交通大學的辯論社。當時,後來做了台灣聯電董事長的曹興成任辯論社的指導老師。“那時候曹興成騎一輛自行車去給辯論社員們上課,沒想到後來他做成聯電這麼大的事業!”陳永正說。
20世紀70年代,中國台灣省的半導體工業剛剛興起,一大批“海歸”回到台灣省,新竹工業園區剛開始發展。施振榮當時還租住著老丈人家的房子規劃後來的宏碁,最有名的人物是IBM公司的劉英武。那時的中國台灣地區雖正處於高速發展期,但還沒有進入真正的繁榮。中國台灣省的年輕人對海外都有一種好奇。陳永正也一樣,做著出國留學的夢。
放棄了美國一流大學
大學畢業服完兵役的陳永正再次麵臨選擇:他同時獲取了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獎學金。伊利諾伊州立大學是美國一流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雖然算不上一流卻能讀兩個專業。陳永正認為計算機是一個很有意思且很有前途的專業,大三、大四起就開始學習計算機。“我當時想,同時學習應用數學專業和計算機,將來兩個專業結合起來可以做一些事情。”現在回想起來,陳永正認為自己走對了,“選學校選專業不一定要最好的,而是最適合自己發展的。”但是,他放棄一流大學還是引起了一場小風波,與他關係不錯的數學老師很生氣,將他狠狠數落了一頓。
1980年,陳永正來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習應用數學專業和計算機專業,兩年內拿下了兩個碩士學位。留學生涯讓他學到了在中國台灣省不能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創新。在美國學習必須得想下一步如何走,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學生經常自己做一些項目,負責一些實驗。不像在中國台灣省,有一個製度,學生跟著製度走就行了,基本上沒有什麼創新,“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甚為流行。中國的教育“先緊後鬆”,高考前那段時間大家廢寢忘食地學習,進了大學真正認真學習的沒幾個,而美國卻反其道而行之,“先鬆後緊”,最緊張的是大學做課題時,理論不是很深,但要求很嚴,必須做實驗交報告。“這種學習和實踐方式對我的一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陳永正說。
留學美國最大的收獲,除了學業,還有他心愛的太太。陳永正到美國不久,女友也到了美國,沒過多久,兩人舉行了婚禮,開始了幸福的婚姻生活。陳永正說:“我在我們班是結婚最早的!”那兩年過得很快,一半是幸福,一半是忙碌。除了上學之外,他兼做老師,教授微積分。現在,這對令人羨慕的夫婦生有一兒一女,虎父無犬子,據說他的兒子也是全班最帥的男生。
三、從貝爾到微軟
在貝爾得到第一份工作
陳永正從俄亥俄州立大學畢業時麵臨兩個選擇:要麼讀博,要麼工作。陳永正的父親將電話打到美國:“為了將來前途的考慮還是讀博吧,至於你擔心的養家的問題,我可以先幫你”。陳永正夜不能寐,再三權衡,把讀博和工作的好處都在腦子裏列了一遍:讀博可能會在學術上有所作為,可能會更快拿到綠卡;工作如果做得好的話兩三年之後就可以自己帶一幫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了,還免了讓父親養家。參加辯論社、當樂隊指揮的經曆讓他認識到自己做一個通才比做一個專才更容易成功。他覺得自己不適合作理論研究,與其讀博做學問,不如直接進公司。
這是陳永正一生中第一次在重大的事情上自作主張,這次自作主張讓他走進了貝爾實驗室,走入了摩托羅拉公司,為他日後從事電信業這一朝陽產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當時美國對移民有個規定,外國留學生研究生畢業不能進大公司,要進大公司就得想辦法拿綠卡。陳永正先是進了俄亥俄州立大學附近一個叫做Plaskolite的公司,做了一年高級技術人員,負責這家公司的IT部門。那時候計算機聯網剛開始,陳永正做的項目叫在線交易,但跟現在的電子商務不是一個概念,主要實現的是將一個公司的數據放入數據庫。公司小,幹活兒的就那麼幾個人,一個人得做好多項工作,但陳永正並沒有覺得有多苦,而是慶幸自己有機會得到鍛煉。工作一年之後,他就拿到了別人夢寐以求的綠卡。
這個時候,世界著名的大公司紛紛向他發出了邀請,其中包括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和IBM公司。陳永正權衡再三,覺得自己是做技術出身的,進研發能力較強的貝爾實驗室才是正路。這樣一來,他就走進了貝爾實驗室。
剛到貝爾實驗室的時候,陳永正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目標,後來到貝爾實驗室的許駿當時是陳永正的部門經理,也是最成功的華人之一,陳永正對他非常崇拜,樹立的人生目標就是在退休之前能夠像許駿一樣做到部門經理。“這在今天很多年輕人看來,可能根本不算什麼理想,但那確實是我當時的最高目標。”
貝爾實驗室的一般規律是:美國人七八年能升任經理,亞洲人至少得10年。陳永正覺得自己運氣不錯,不到4年就升到了經理。但事實上這除了得力於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外,更重要的是他幹出了成績。陳永正一進貝爾實驗室就做一個別人做了兩年但仍有很多問題的項目PackedSwitch,具體說來就是數據打包。一般的交換機用於語音業務,但貝爾實驗室開發的數據交換機用於數據打包業務,其優勢在於把數據打成許多小包分送,以免占住整個線路,可以部分傳送,也可以部分接收,跟IP網路差不多。1984年,貝爾實驗室剛開發出全世界最大的數據打包交換機,遇到了許多棘手問題。一年之後,陳永正解決了包括軟件問題、數據交換問題以及芯片問題在內的所有問題。部門主管覺得他人不錯,睿智幹練,僅4年時間就將他從技術員提升為經理。
做完PackedSwitch這個項目之後,陳永正轉做固網交換機,也就是中國後來有名的“五號交換機”。做完之後陳永正開始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他覺得做技術已經差不多了,自己畢竟是東方人,最好的還是結合東方文化與自己的技術背景來做一些事情,比如市場行銷、市場管理、品牌推銷等。1987年左右,亞洲經濟正在起飛,特別是中國台灣地區的發展尤為迅速,陳永正覺得這塊空間很大。為了積累行銷方麵的經驗,他就到張幼邦那兒做市場規劃,主要業務是將“五號交換機”賣到包括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大中國區。
由技術轉向市場並不像陳永正想象的那麼容易,不久他就覺得自己理論知識太欠缺了,想回學校“充電”。陳永正就參加了芝加哥大學EMBA班,周六去上課,其他時間上班。芝加哥大學是全世界第一個開EMBA的大學,一直到今天在美國排名都很靠前。陳永正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兩年時間下來積累了很多經驗。
學成之後的陳永正開始在中、美兩國之間工作。貝爾實驗室遇到很多市場方麵的問題,特別是亞洲市場。陳永正的任務就是將中國區對產品的需求帶到美國,然後美國總部針對這些需求改進產品。當時派陳永正去有兩個原因:他有技術背景,能夠很好地理解中國區對產品的需求;有東方的文化背景,適合公司本地化的需求。
陳永正在貝爾實驗室時認識了許多人,有技術員、經理,甚至總監都有,其中不乏名人,比如貝爾實驗室後來的副總裁許駿,美台電信公司的第一屆總經理張幼邦,第二屆總裁張幼昌,以及後來的兩位總裁,這些人後來都調到中國,都是獨當一麵的帥才。除了貝爾實驗室內部的朋友外,陳永正還認識了許多其他著名的大公司的朋友,包括中國電信業界的朋友,這些人常聚會,像一個業界的沙龍。“通過與這些人的交流,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陳永正說。
加入摩托羅拉公司的兩個想法
從1983年到1992年,陳永正在貝爾實驗室待了9年,從一個技術人員幹到了市場經理。恰在此時,摩托羅拉公司負責中國區手機銷售的李之柏找到陳永正,介紹他到摩托羅拉公司。
陳永正那時有兩個想法。
第一,中國的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市場經濟深入人心。很多海外人士都聽說了,有些人已經先一步回到國內發展,他們給留在海外的同伴帶來了很好的反饋。
第二,陳永正渴望更大的發展空間,即完成從技術人員向職業經理人的轉型。與貝爾實驗室相比,摩托羅拉公司更關注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同時摩托羅拉公司在無線通信技術領域也處於全球的前列,陳永正相信自己能獲得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
當時,摩托羅拉公司正在亞洲推廣產品和技術,在中國鋪開蜂窩通信係統的大局,擁有市場運作能力、有技術背景的華人必將有更大的空間。1992年,陳永正來到摩托羅拉國際蜂窩基礎設施部任市場經理,1993年就被派到中國任摩托羅拉中國公司蜂窩係統部的市場總監,負責整個蜂窩係統的市場運作。
在模擬通信時代,摩托羅拉公司、愛立信公司、NEC公司爭霸,NEC由於種種原因在中國敗下陣來,最後隻剩下摩托羅拉公司與愛立信公司之間競爭。1993年,愛立信占上風,一年之後,摩托羅拉公司在模擬市場開始領先。到了1995年,摩托羅拉公司便占了約56%的市場份額,占據了將近20多個省、市、地區的市場,手機市場覆蓋率達到了90%。在此期間,陳永正穩健精明,看準時機不放過一個機遇的商業管理作風得到了確立。
最漂亮的一仗
陳永正最漂亮的一仗是使全國30個省份、200來個城市實現摩托羅拉公司網絡的互聯互通。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摩托羅拉公司贏了下來,在中國建成世界上最大最優秀的網絡。由於其傑出表現,陳永正升任摩托羅拉公司大中華區網絡係統部副總經理。
2000年的時候,任摩托羅拉中國公司總裁已經6年的賴炳榮已開始計劃退休,這一年,陳永正經常接到他的電話,賴炳榮有時甚至親自登門拜訪,臨別時他會重複說:“我希望你來接我的位子。”大受感動的陳永正終於在2001年9月回到摩托羅拉公司(2000年陳永正曾出任21世紀通香港地區和大陸CEO),出任總公司副總裁和中國常務副總裁。
選定陳永正接掌摩托羅拉中國公司,確實也是賴炳榮退居二線改任董事長之前的得意之筆。賴炳榮的曆史性貢獻就是確立了以“共贏”為基礎的四大本土化戰略:投資與技術轉讓、高級人才本土化、配套產品國產化及合資與合作。
而陳永正用另外一種語言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我們不隻來中國賣產品,更重要的是將技術和資金帶來,與中國的企業在雙贏的基礎上共同發展,我們的目標是與中國建立不可動搖的戰略夥伴關係。媒體一直簡稱摩托羅拉為“大摩”,既然後來摩托羅拉被認為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國公司”,人們便戲稱是“穿唐裝的大摩”。
賴炳榮果然沒有看走眼,陳永正果然秉承前任穩重之風,悄悄地上任半年之後,一切運行樂觀。2002年6月,摩托羅拉公司順利完成機構調整,成立了五大職能部門:全球電信方案部、專業無線通信部、半導體事業部、個人通信事業部和中國研究院。
一種策略的整合
陳永正重申摩托羅拉公司看好中國通信市場的前景。“在全球經濟複蘇的前提下,中國的信息產業會繼續保持快速發展,估計會有20%的增長速度,信息產業部說5年內會翻一番。而且,外包將形成一股世界潮流,可以說,中國會成為全球的製造中心。”
另外陳永正還看出,中國不甘心僅僅作為勞動力中心市場,還希望具備部分研發功能,於是陳永正力主摩托羅拉公司與“巨大中華”、“金鵬”、“大唐電信”、“深圳華為”等本地企業的研發合作。“摩托羅拉公司的合作,不是為合作而合作,而是一種策略的整合。”
摩托羅拉公司很快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訂單。為了在3G時代搶得先機,摩托羅拉公司在網絡設備上GPRS和CDMA雙管齊下,成為聯通最大的CDMA設備供應商,並與中國移動簽署了在7個省市擴容GPRS的合同。2001—2002年,摩托羅拉公司同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公司主要運營商簽訂了14.4億美元的CDMA、GSM、GPRS等網絡建設和擴容合同。
在美國,蓋房子或居室裝修,都得用統一的“2+3+3”規格的板材,因為這種統一規格方便工程師的設計和計算。2002年,在陳永正執政時期,摩托羅拉公司也推出了一個“2+3+3”計劃。
“2”表示摩托羅拉公司將把中國建設成全球研發中心和生產中心之一;第一個“3”即摩托羅拉公司的無線通信、寬帶和互聯網三大業務領域,未來5年內將累計從中國采購價值100億美元的零配件和服務;第二個“3”表示,到2006年,在中國年產值將達到100億美元,在中國累計投資額將達到100億美元的“300億美元”計劃。
突然離職,加盟微軟
然而就在陳永正帶領摩托羅拉(中國)公司取得巨大成功時,2003年8月,才正式擔任摩托羅拉(中國)公司總裁一年多的陳永正突然離職,加盟微軟,出任微軟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一時使媒體和市場措手不及,引來無數猜測和揣摩。
早在高群耀離職之時,業內人士就普遍認為是黃存義幕後“垂簾聽政”,替換掉不少來自內地的高級經理,最終驅逐了高群耀;在高群耀之前的吳士宏也曾經大力抨擊過微軟亞洲區的官僚主義。據了解,微軟大中華區總裁主要負責對祖國內地、香港特區和台灣省三地業務的協調工作,由於微軟在三地均設有分公司,而各公司都以總裁為最高負責人,因此,微軟大中華區總裁這一職位被業界看成“空閑節點”。
2003年6月,微軟全球架構進行調整。微軟(中國)公司市場總監、副總經理陳國桂調職;微軟(中國)公司北方區撤銷。此舉被認為是微軟(中國)公司大調整的序幕。微軟在亞洲乃至中國已經確立了重大的戰略規劃及實施決心,微軟(中國)公司總裁唐駿與微軟原大中華區總裁黃存義的“將帥之爭”需要盡快了結。
“微軟總部派來一位‘空降兵’,將會使這種矛盾得以化解。”微軟(中國)公司內部人士稱。外界認為,陳永正的到任標誌著“強勢總裁”唐駿在政治鬥爭中取得階段性勝利。然而,更加明顯的事實卻證明:陳永正是一個中間人物,他既換下了黃存義,也有可能暗中掣肘唐駿。陳永正是一個“平衡木高手”,借他之手,微軟總部可以更好地控製大中華市場。
為了表示對陳永正的支持,微軟將大中華區總裁的職權擴大。中文職務上多了首席執行官頭銜的陳永正將以直接權限管理微軟(中國)公司、微軟香港和微軟台灣三個子公司,而在鬥爭中落敗的黃存義和處在職業上升勢頭的唐駿都是陳永正的直接下屬。
解釋跳槽的動機
2003年10月,陳永正上任後首次接受媒體專訪,第一次公開表白他跳槽微軟的動機:“我在摩托羅拉10年了,要作決定很不容易。10年來摩托羅拉公司從剛來中國時的60個人,到現在在中國市場已經走上軌道。從個人來講,微軟對我更有吸引力。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全世界第一流的軟件公司,與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舉例子說,我們去年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加上外包給中國的軟件就有3900萬美元,這裏麵微軟在中國區已經與中國軟件企業密不可分,嚴格來講,微軟也是中國的公司。但是,這些大家的認識還不夠。我希望這個挑戰在未來的5年、10年,跟著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我們微軟也跟著成長,讓軟件發展做得更好。所以,我覺得這對我是一個挑戰,從貝爾實驗室到摩托羅拉公司是一個挑戰,從摩托羅拉公司到微軟又是一個挑戰,我想這也是一個比較不錯的選擇。”
喜歡挑戰,也許是一個職業經理人給出的最好解釋……
四、帶領微軟新騰飛
大刀闊斧的改革
2003年8月,陳永正空降微軟(中國)公司麵臨的形勢並不輕鬆,第一個需要他處理的問題就是他和唐駿的關係,兩個人如何切分微軟(中國)公司這個權力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