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蓋茨“裸捐”(1 / 2)

前幾天,聽到有人感歎:“你說那個比爾?蓋茨,退休前捐出了所有的錢,也沒有給子女留下點兒。580億呀,得拉多少車啊?你說他為什麼這樣啊?”

我一時語塞,無言以對。是啊!為什麼呢?咱這種沒錢的人,不知道有錢人怎麼想的,要理解這事兒有些困難。有錢的人咱也見得多了,很多人不也是愛錢如命嗎?像比爾?蓋茨、巴菲特,還有香港的李嘉誠,把那麼多錢捐給慈善機構用於造福社會,在許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錢多得不知道該怎麼花了嗎?顯然不是!為了博取好的名聲嗎?那也用不著捐那麼多錢呀?學者們紛紛做出解析,說出許多慈善的動機,聽上去都是有道理的,可還是有人感到費解。看來,我等凡夫俗子,缺乏對慈善的領悟,因此難解慈善之舉。盡管如此,對慈善之人是充滿敬意的。尤其像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這樣的大慈善家,簡直就把他們視為天人!

第歐根尼說:“一無所需是神的特權,所需甚少是類神之人的特權。”神仙沒有需求,所以不需要錢。善良之神喜歡助人,能扶正祛邪、呼風喚雨,必要時還可以點石成金,甚至可以無中生有,吹口氣就會變出一打錢來,這叫神的本事。凡人呢?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吃喝拉撒是免不了的,有錢和沒錢大不一樣。很多東西要用錢買,用錢也可以爭來不是東西的麵子,於是大家就有了對錢的熱愛。很多人沒有多少錢,為滿足自身的需要去拚命地掙錢,捐錢往往就會成為需要權衡的事兒。像葛朗台那樣的人,很少用錢去買什麼東西,省吃儉用為的是攢錢,錢就是一切,看著就高興,讓他捐錢是不太可能。有些人掙錢是為了享受,不僅為了物質上的享受,也是為了精神上的享受。不僅自己享受,還要讓家人也跟著享受,包括讓子孫後代也能享受。像這樣的人,通常也不會過多地捐錢。

一個人為什麼用自己的錢來幫助別人或幫助社會?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一是富有同情心。也許自己並不富裕,但看到別人受苦受難,自己就受不了,於是懷著悲憫施以援手。二是相信因果報應。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幫助別人可以為自己謀得平安,行惡者也可以通過行善來贖罪。三是具有現代商業觀念。捐錢是為了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為企業發展鋪平道路,也會化解與各方麵的矛盾。四是看透了人生。認為錢財乃身外之物,夠用即可,多了無益,至少認為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太多錢,於是把餘財捐獻出去。五是具有社會責任感。不管是出於感恩,還是出於善心,總覺得對社會承擔著責任,希望把錢財用於造福社會。

比爾?蓋茨肯定是善人,而且就是出類拔萃的善人。1975年,比爾?蓋茨與他的夥伴創立了微軟公司。三十多年裏,他把微軟擴充為帝國,改變和影響了整個世界。如今,在他52歲的時候,決定退出權力巔峰,並以580億美元的“裸捐”震驚了世界,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財富的價值。在人類曆史上,很少看到像比爾?蓋茨這樣能夠兩次影響全世界的人。第一次,他以技術推動了信息革命;第二次,他以“裸捐”推動著財富觀念的變革。比爾?蓋茨所起的作用,發生在當代,但影響深遠。比爾?蓋茨的“裸捐”,引起了人們的熱議,有各種各樣的猜測和分析。也許,比爾?蓋茨的捐獻動機本來就是複合的,他不僅是個具有先進理念的企業領導者,又是個富有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的慈善家,對人生和社會參悟得很透。

2007年4月的博鼇論壇上,有人問比爾?蓋茨:“您打算上太空旅遊嗎?”蓋茨回答說:“不!我不會把錢浪費在太空旅遊上,我的錢會花在慈善事業上。”在2008年1月達沃斯論壇上,比爾?蓋茨在演講中表示:人性中蘊藏著兩股巨大的力量,一是自利,一是關愛他人。資本主義利用了人性中自利的力量,取得了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但這隻是服務於有錢人。因此,“21世紀的新型資本主義需要對此進行調整,通過市場的力量以及製度創新,來服務窮人。”2008年6月27日,比爾?蓋茨在接受英國BBC電視節目采訪時表示,他將把自己的580億美元財產,全數捐給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一分一毫也不會留給自己的子女,並表示這是他和妻子梅琳達的共同決定。他說:“我們決定不會把財產分給我們的子女。我們希望以最能夠產生正麵影響的方法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