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格言警句,對如何做人有深刻的闡釋。有時,就那麼一句話,能使我們猛然警醒,避免誤入歧途。不時地默誦,久而久之會內化為品質,使人生的腳步變得從容。
我曾把許多做人的格言記在本子上,最後都不知放到哪裏去了。偶然發現幾頁,仔細地看看,如同回望身後的燈火,發現走過的路本不需要那麼曲折。假如當初能按格言去做,少一些坎坷,也許走得更遠。遺憾的是,忽視了真理之光的指引,剛愎自用地走進荒原,似乎在自己丈量人生,顯得很自信,感到很自豪,實際上做了很多無用功。當初若舉起格言的火把,也許會照亮另外的道路,有些事的結局可能就不一樣了。
所有做人格言,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很多人曆練的結果,有的出自於成功的經驗,有的則來自於失敗的教訓。做人包括方方麵麵,重要的是人生態度和為人處事的原則。歸納起來說,許多格言都提醒人們,做人要秉持正直、通透和淡定的原則,為人處事要盡可能明辨善惡、客觀公正、善於包容。“先去私心,而後可以治公事;先平己見,而後可以聽人言”。假如懷有一己之私,肯定做不好公家的事情,做的時候會向滿足自己私欲方麵傾斜,結果就會損害其他人的利益,並引起公憤;假如心裏有一孔之見,自以為正確,肯定就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或者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別人的意見,難以做到集思廣益。
私欲太強,往往是因為看不透人生。“兩個空拳握古今,握住了還當放手;一條竹杖擔風月,擔到了也要息肩”;“欲正熾時,一念著病,興似寒冰;利心正熾時,一想到死,味同嚼蠟”。人活著追名逐利,廢寢忘食,即使得到再多,可用的卻不是很多,最終也要放手而去;即使地位再高、名聲再大,終究也要休息和走人,實在沒必要看得太重。“要足何時足?知足便足;求閑不得閑,偷閑即閑”。諸葛亮說:“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朱熹說:“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還有人說:“一不積財,二不積怨,行也安然,走也方便”;“居高善下真君子,將有視無大丈夫”!有時出世的話似乎有些消極,但想想卻不無道理。
切薩雷?帕韋澤曾說:“完美的行為產生於完全的無功利之心”;金基爾說:“不在乎別人是否賞識他的人,必然成功”;威廉?詹姆斯也說過:“我們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覺得,對於生命持一種無憂無慮的淡泊態度,將抵償他自身的一切缺點”。人生為什麼有許多煩惱?為什麼很少有人成功?往往不是因為缺乏才幹,而是因為物欲太旺、虛榮心太強,結果眼界變得十分狹窄,阻礙了前進的腳步。隻有想開了,精神的翅膀才不會沉重。即使難以脫俗,也會修出淡定。看得淡些,就會變得從容。知足,即知道滿足,但欲望猶在,多得更好;知止,即主動不要了,認為已經足夠了;淡定,則意味看得不那麼重要,所以才不動太多的心思。
通常,人們把喜歡的東西叫做“名利”,或者叫“好處”。令人煩惱的是認為得到的“好處”少了,經常不得不麵對不喜歡的人和事。人生的成就表現在“好處”上,卻是通過妥善麵對“壞處”來實現的。心胸狹窄的人,麵對“壞處”時會進退失據,得不償失,功敗垂成。因此,古人希望人們能寬容,包容那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包容那些自己不喜歡的人,也要包容自己和別人的缺點和錯誤。“論人與節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後計其利”;“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者眾”;“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