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人格言(2 / 2)

對眼睛裏不揉沙子的人,有些古人持批評的態度。主張“不可過分”,講的還是包容。“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君子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明所以照,君子無所不照,然用明之過,則傷於察,太察則盡事而無含弘之度”。“察”,即洞察;“含弘之度”即包容的氣度。洪應明甚至說:“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處事不可太分明,一些賢愚好醜,要包容得”;“君子重廉介,不可無藏汙納垢之雅量;雖戒頑癡,亦不必有察淵洗垢之精明”;“故君子當存藏汙納垢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這些話肯定有消極意義,但作為參考,倒也無妨。

其實,古人強調包容,並非主張與壞人同流合汙,也不是提倡君子也去做壞事。在心裏麵,是非必須是分明的,大局必須是清楚的,整體的結果必須是符合道德原則的。比如交友,“始交不慎,後必成仇”;“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可見,君子和小人涇渭分明,不可能混淆。一個人怎麼樣,看看他交的朋友便可以知道,即“不知其人,視其友”;“淺交言深,君子戒”;“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本質相同,方能成友,需要包容的是非本質的缺點。君子做事也是這樣的,“小枉大直,君子為之”。雖有曲折,大的方麵正確就可以做了。

關於如何做人的格言,千古名句不勝枚舉,大多強調心性修煉和接人待物所恪守的原則。例如,“盛喜時勿許人物,盛怒時勿答人言”;“麵諛之詞,有識者未必心悅;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至刻骨”;“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匿人之善者,斯為蔽賢;揚人之惡者,斯為小人”;“淺人好誇富,貪人好哭窮”;“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等,說的都是言談的經驗,說話或聽話時應該留心。“慕人善者,勿聞其所以善,恐擬議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濟人窮者,勿問其所以窮,恐憎惡之心生,而惻隱之心泯矣”;“接下思恭”,“禮煩則亂”;“智小者不可以謀大,趣卑者不可與談高”……這些待人的道理,均屬真知灼見。

格言,盡人皆知,卻未必都能遵道而行。許多時候,看一眼,覺得有道理,還可能背下來,當做事的時候,或待人接物的時候,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回到慣性,這不能不說是人生中的憾事。前人曆盡磨難總結出格言,自己未必受益,主要是啟迪後人。有些警句,如治家格言,本來都是世代傳承、秘而不宣的,成為家族長盛不衰的訣竅。大白天下後,人人均可受益,可真正當回事的能有幾人呢?優秀文化傳統作為軟實力的基礎性要素,對民族和個人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但繼承的任務是相當艱巨的。因此,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功夫,而且需要每個人都來主動地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