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王陵的發現
在韓國慶北道月城郡甘浦海的大王岩海底,有按帝王的遺囑建造的大王岩海底王陵。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海底王陵,是日本天武朝時期營造的,到最近其位置仍然不明。
這座王陵的發現的原因,是由於1959年發掘了為文武王修建的感恩寺遺址,這次調查確認了金堂地基的特殊建築形式。傳說,文武王死後埋葬在海上的大岩石中,以後每夜化為龍來感恩寺以鎮壓東海的倭寇,因而推測這裏就是龍穴遺址。
其後對東海海上大王岩進行了調查,於1967年發現了利用岩礁的低窪處營造的陵墓。對這一王陵的正式調查還沒有結束,棺的上麵覆蓋有巨大的自然石棺蓋。
文武王的曆史事跡
文武王,姓金名法敏,是新羅第三十代君主,在位期間達成了朝鮮半島的三國統一。
文武王是武烈王的長子,生母文明王後是名將金庾信之妹,他的正室慈儀王後是波珍飡善品之女。650年,文武王曾遠赴唐朝,獲得“大府卿”之官位,654年成為新羅兵部令,655年立為太子,武烈王七年領兵船一百艘與唐朝大將蘇定方一起圍攻百濟都城,攻滅百濟。
661年六月武烈王薨逝,金法敏即位,此後金法敏聯合唐軍多次攻取百濟諸城,攻破百濟殘眾。六年文武王欲滅高句麗,向唐請兵,唐派李勣伐高句麗,668年九月唐兵聯合新羅攻克平壤城,高句麗王高臧投降,高句麗亡。
滅亡高句麗後,唐朝在朝鮮半島設置安東都護府作為統治機構。但遭到了新羅的反擊,並最終導致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在與唐朝的戰爭中,文武王聯合並扶植了朝鮮半島上的原高句麗和百濟的反唐勢力,包括劍牟岑扶植安舜建立的高句麗複興政權。
為對付文武王,唐高宗扶植文武王的弟弟金仁問為新羅君主,並派劉仁軌領兵攻打文武王。676年,由於新羅的攻勢,唐朝在與吐蕃戰爭的失敗和高句麗與百濟遺民從未間斷的反唐運動,唐朝退出朝鮮半島。677年,新羅收複平壤,奪回了原百濟全部領土和部分高句麗領土,685年,新羅“始備九州”,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的全部領土。
海底王陵的研究
文武王統治統一的新羅20餘載,直至681年病故。文武王在病故前將王位傳讓給了其子神文王。按照文武王的遺願,神文王將文武王的遺體在東海火化,以使文武王的靈魂變成海上蛟龍保護新羅免受外敵的入侵。
王陵海水清澈,可以一眼看到底,上麵覆蓋的巨石更增添了整體上的莊重和神秘感。盡管如此,在海底尋求冥界還是有充足理由的,也就是說,既然龍是水神,龍宮才是死後靈魂應該去的地方,這種葬式首先就是以這種觀念為前提的。
文武王生前的勢力極大,因而推測棺內有數量巨大的財寶作為隨葬品。從學術角度出發,不用說各國的古代史學家對此十分關心,即使是一般人也夢想得到這些財寶。
探寶性的冒險行為與盜掘危機的增長正使文物遭到破壞,應該指出,隻有力圖保護文物的強烈學術熱情,才有力量提倡和普及水下考古學。
閱讀點擊
新羅,朝鮮半島國家之一,從傳說時代起,立國達992年。503年開始定國號為“新羅”,取“新者德業日新,羅者網羅四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