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龍虎山穴棺(1 / 1)

穴棺的偶然發現

一群觀光野遊的青年學生在山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裂口,它有30米寬、30米深,形成了一個寬敞的洞穴。

他們走進這一洞穴,發現在那平坦的洞底整齊地排列著一具具棺材,足有四、五十口。他們驚恐地走近棺木,發現其中有許多不知何時已被人撬開,從撬開的棺木中,他們看到了那一具具栩栩如生的死屍。

其中,一名男子約有40多歲,竟睜著眼睛仿佛在怒視著開棺人;另一具男屍,頭戴黃縐鑲邊的紅綢帽。腦後留著一條辮,身穿藍布袍、腳穿高底布鞋,全套服裝十分考究,仿佛是睡去的清代文人。

另外十幾副被撬開的棺木中所安葬的有男有女,多數為老人。他們的麵目都依稀可辨,服裝色澤鮮豔,婦女們的服飾工藝精細、製造典雅。

穴棺的考古探究

青年學生的意外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也引來了考古工作者。他們來到這個洞穴,看到那已被撬開的棺木感到既奇怪又惋惜,奇怪的是一些什麼人早已來過此洞,惋惜的是這棺木中的一些隨葬品已被竊賊盜走,影響了考古工作的正常開展。

雖然十分惋惜,但他們還是仔細地分析了這些死者的服飾及所能找到的隨葬品,肯定這些死者是清代及以前的人,這些棺木已在這裏存放了幾百年。

那麼,這個處在亞熱帶氣候區,四季溫度較高,為什麼這些幾百年前的屍體沒有腐爛呢?是什麼原因使這一具具屍體變成了幹枯的木乃伊呢?當年將屍體存放到此洞者是否已發現了這一洞穴的奇異功能呢?考古工作者們無法回答。

穴棺的研究疑問

考古工作者通過對其中幾個穴棺的考察,發現它們是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留下的,在這些木棺中所存在的木乃伊及其隨葬品,如:青銅劍、帛畫及一些小工藝品等稀世文物都已成為研究戰國時期江西文化的珍貴資料。

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和古代文獻的記載,考古學家初步肯定,出現在這裏的“穴棺群”是當時居住在這一帶的佘族人的墓群。

那麼古代的佘族人為什麼要費盡力氣將棺木放到懸崖之上而不葬於土地呢?他們又是如何在那種落後的生產條件下將沉重的木棺搬入高不可攀的懸崖洞穴的呢?這附近神秘山穀中的棺木與這裏“龍虎山穴棺”又有什麼聯係呢?是什麼原因使這兩處的屍體都不腐爛而成為木乃伊的呢?

地質學家們經過對這裏考察後提出了他們的看法:他們認為在這龍虎山的岩石中含有放射性微量元素,是它們抑製了細菌的生長,所以,遺體放入了洞穴後就在這放射性元素的保護下,受不到細菌的侵蝕而保存了下來。

同時,人們還在這裏做了一個有趣的試驗,他們將兩隻雞殺死,一隻放在洞內,一隻放在洞外,一周後,人們發現放在洞內的一隻雞新鮮如故,而放在洞外的一隻則早已腐爛。由此,人們肯定了這岩洞確有防腐功能。

閱讀點擊

在龍虎山穴棺的崖下有一條小河潺潺流過,傳說中穴棺崖下的小河曾是古代仙女沐浴的地方,佘族人認為死去的人到了那裏就可以隨仙女升天而進入天堂。河邊豎立著很多石頭,其中最大的一塊高出水麵約20多米,在它的上麵刻有“赤壁淩空”幾個大字,經考證這是王安石的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