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中國羅馬城的考證(1 / 1)

中國羅馬城的記載

在《漢書·陳湯傳》記載,在公元前36年的秋天,由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領的四萬漢朝軍隊,分兵兩路,一路順大漠南緣,另一路由北穿烏孫境至伊塞克湖,在康居與匈奴郅支單於率領的軍隊短兵相接。

書中寫道:“望見年於城上立五彩幡幟,數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餘騎往來城下,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這“魚鱗陣”三個字,引起了史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因為在我國的曆史典籍中,關於“魚鱗陣”的記載隻此一處。

學者們分析,要想把軍隊排列成“魚鱗陣”,需要高度的組織訓練並有相應的陣列條規來指導。而這支訓練有素、陣列周密的部隊到底是哪裏來的呢?有人分析它很可能是一支羅馬軍隊。

中國羅馬城的研究

1955年,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員德效蹇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指出,中國人在郅支都城見到的列於城門兩側的是羅馬士兵,他們使用的是長方形盾牌,其正麵呈圓凸狀,手持盾牌上端的士兵並肩站在一起,這種景象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平視繪畫者看來,必然極似魚鱗。

1957年他在《希臘與羅馬》刊物第二期上發表了長文《古代中國的一座羅馬城》,認為甘延壽、陳湯在這次戰爭中斬郅支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凡1500餘人,生擒145人,降虜千餘人,並將這些人分配給了派兵助戰的城廊諸邦15國。

德效蹇斷言,上述145人即布魚鱗陣的“百餘人”,因為145名羅馬人並未投降,當他們見到郅支被殺後,立即停止了抵抗,並且很可能仍然保持其難以攻克的隊列。

於是,他們被安置在一個特設的邊境城鎮中,該城就以漢代對羅馬國或羅馬人的稱謂“驪靬”命名。他還從文化語言學上加以論證。“驪靬”一名,是希臘“Alexandria”一名的縮音,本指埃及的亞曆山大,因為中國人無法分清羅馬與亞曆山大兩個地方。

《漢書·地理誌》稱:“驪靬莽曰揭虜”,即王莽篡漢帝位後根據孔教“正名”之訓,將驪靬改為“揭虜”,可以理解為“攻城戰中俘虜的夷敵”。也從另一側麵證實,這的確是中國俘虜了這些羅馬軍團的兵士並將他們集中於靠近西部邊境的這座城使其戍邊。

中國羅馬城的疑問

這支羅馬軍隊是怎麼來到東方的呢?澳大利亞曆史學家戴維·哈瑞斯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公元前55年出任敘利亞總督的克拉蘇,發動了對帕提亞的戰爭。公元前54年,他率領四萬多人的大軍,入侵帕提亞,雙方在卡雷展開了激戰。戰鬥開始後羅馬人就處於劣勢。

帕提亞人以優勢兵力,包圍了羅馬人,箭發如雨,羅馬人為了抵禦利箭的進攻,隻好組成方陣,把盾牌立在周圍。經過10多年的輾轉遷移,最後成為北匈奴的附庸。公元前36年,漢軍與匈奴一戰之後,他們便在中國境內消失了。這就是這支羅馬軍隊的來曆。

戴維·哈瑞斯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他於1989年底再次來華,尋找關於這一問題的材料。在一份公元前9年的地圖的幫助下,確認位於蘭州西北約300千米的永昌鎮附近。

閱讀點擊

這座中國境內的羅馬城,到746年土藩人占領之前一直存在著。

唐代著名學者顏師古曾考察過羅馬城,並認為當地人講該城中國名稱中間的兩個音合並為一個音,來驗證中國羅馬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