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飲食軼事:蘇曼殊貪嘴丟性命(2)(2 / 3)

佛印和尚其實早已看見,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來。

東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見教?”

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來請教一個字!”

“何字?”

“姓的‘’怎麼寫?”

蘇東坡知道佛印學問好,這裏麵一定有名堂,便裝著認真地回答:“‘’字上麵是個草字頭,下邊左是‘魚’,右是‘禾’字。”

佛印又問:“草頭下麵左邊是‘禾’右邊是‘魚’呢?”

“那還念‘蘇’啊。”

“那麼魚擱在草頭上邊呢?”

蘇東坡急忙說:“那可不行。”

佛印哈哈大笑說:“那就把魚拿下來吧。”

蘇東坡這才恍然大悟,佛印說來說去還要吃他的那盤五柳魚。

後來有一次,佛印聽說蘇東坡要來,就照樣蒸了一盤五柳魚,心想上次你開我玩笑,今日我也難難你。於是就順手將魚放在旁的罄裏。

不料蘇東坡早已看見,隻是裝著不知道。說道:“有件事請教,我想寫副對聯,誰知寫好了上聯,下聯一時想不出好句子。”

佛印問:“不知上聯是什麼?”蘇東坡回答說:“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

佛印不知道蘇東坡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幾乎不加思索地說:“下聯乃‘積善人家慶有餘’。”

蘇東坡聽完,佯裝驚歎道:“高才,高才!原來你家罄(慶)裏有魚(餘)呀!快拿出來一同分享吧。”

佛印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蘇東坡的“當”。但他還想“戲弄”一下,蘇東坡一看,一條清蒸的西湖鮮魚,身上劃了5刀。便笑咪咪地說:“五柳魚唄。”

佛印笑笑回答說:“這條‘五柳魚’算給你‘釣’到了,不如叫‘東坡魚’算了。”

從此以後,人們把“五柳魚”又叫“東坡魚”,而且這道西湖名菜名氣也越來越大,一直流傳到今天。

蘇東坡拚死吃河豚

日本有一個笑話,一個人捕到一條河豚,拿回家準備煮食,煮熟端上桌來,家裏人都怕有毒不敢下箸。主人靈機一動,盛出一碗給街口乞討的乞丐送去,過了幾個小時複去探視,隻見乞丐安然無恙,詢問味道如何,乞丐連連誇讚,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主人回去告與家人,大家放心地吃光了河豚。後來出門,經過街口又遇到乞丐,乞丐問主人是否吃過,主人說吃過了。乞丐聽罷,從身後端出一碗河豚湯來,從容地吃起來。

類似的故事中國也有許多。大概河豚美味人皆願嚐,而河豚之毒人皆畏懼,吃的時候猶豫不決,神色緊張。這時倒是美食家往往能表現出非凡的勇氣。曆史上就有“蘇東坡拚死吃河豚”的故事。一次,蘇東坡的朋友得到一條河豚,仔細洗淨,精心烹製後,請蘇東坡來品嚐。朋友因是初次製作,家人不敢先食,都躲在屏風後,希望能聽到美食家蘇東坡的評價。河豚端上桌,蘇東坡二話不說拿起筷子大吃起來,室內唯聞咀嚼之聲,過了好久,大家心懷失望正欲退下,隻聽蘇東坡長吟一聲:“也值一死了!”蘇東坡為吃河豚甘以生命冒險,成為後來食客的榜樣。

河豚早在《山海經》中即已見載,被稱為“赤鮭”;明代《江陰縣誌》:“河豚魚,一名鮭,立春出於江中,盛於二月。無頰無鱗,口目能開及作聲,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李時珍解釋:“豚,言其味美也。”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河豚有毒是因為“含太陽火氣而生者”。對河豚的烹製方法,古人的態度可謂慎之又慎,禁忌頗多。吃河豚必須製醬,所用黃豆必須顆顆純黃,若豆色不純,醬燒河豚食後必死;烹煮河豚時房屋要打掃幹淨,揭鍋蓋時還需在鍋上方張傘遮擋煙灰,萬一煙塵落入,食之必死;又烹河豚必須燒透,不透,食之亦必死。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臨大敵。如此膽戰心驚吃一回,能不印象深刻嗎?所以古人食河豚之詩句亦多。“如刀江鱭白盈尺,不獨河豚天下稀”,“河豚羹玉乳,江鱭會銀絲”,便是人們從餐桌之生死場回來後的溢美之詞。蘇東坡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更寫出了對河豚的垂涎之意。

今人製作河豚雖擯棄了迷信的做法,但一樣有嚴格的操作規程。首先選料要新鮮,色澤鮮豔無異味、皮外無黏液者為可用,腐敗者不可食;其次,取出內髒後,要剝皮,去魚鰓,切開腦骨,洗淨血筋,血水也需控幹淨,眼、肝、籽、腸等棄之不要後深埋於地下,洗具要嚴格消毒。烹飪要先入魚白,後依次下皮、骨、肉,以大火和中火燒煮四十餘分鍾方可。吃河豚還是吃由有經驗廚師烹製的為好,經營河豚的酒店有個規矩,上菜之前,廚師或店主要先行試嚐,以示無毒,好使食客放心食用。不然,菜端上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各個提心吊膽,幾時才能下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