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介紹的是張易之所創製的“炙鵝鴨”。據張籬(音啄)《朝野僉載》記述,在武則天建立大周政權之後(公元690年),張易之因受武則天寵愛,被任命為控鶴監,其弟張昌宗為秘書監。兄弟競相豪侈。張易之特製一種大鐵籠,將鵝或鴨關於籠內,籠中放一大盆木炭火,又在緊靠鐵籠四壁的外麵,放著盛有醬醋及各種調味汁的銅盆。鵝、鴨起初被火烘烤得既熱又渴,不停地環繞鐵籠走動,拚命地飲銅盆裏的調味汁。時間一長,鵝、鴨被火烤得羽毛盡落而死,等到肉色變赤,就成了“明火暗味烤活鵝鴨”,滋味特別鮮美。
從這一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早在1200多年前,京城長安已有活烤整隻鵝、鴨的烹飪方法,不過這種方法與《齊民要術》所記載的南北朝以前將鵝、鴨分檔取料烤炙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李白與安陸“翰林雞”
“翰林雞”,是楚北安陸市太白酒樓烹製的係列太白菜肴之一,此肴得名,是取李白曾供翰林職之意。其製作係用整雞首先醃漬入味蒸至七成熟,然後去骨切塊,上盤整理成原雞形。另以蛋黃糕雕刻“翰林雞”三字,置雞首前,並以雞湯、磨菇入味和以若幹小蝦球點綴,經複蒸烹製成。可謂製工精細,造形生動,形神兼備,質佳味美。
據有關史籍記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自26歲出川入楚,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春來到安陸。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寫道:“見鄉人相如大誇雲夢之事,雲夢有七澤,遂來觀焉。”李白寓居安陸時,結交了不少名人,並以“酒隱安陸,蹉跎十年”而著名。傳說他飽覽古澤楚風後,常豪飲高歌,語驚四座,其才華深受唐高宗時的宰相許圉師(安陸人)的賞識,次年並將自己的孫女嫁予李白。“溳水波於酒,碧山俏作詩”。李白十年酒隱安陸,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李白平素嗜酒佐食之物,最喜食雞、鴨、鵝、魚及蔬果菜肴,也吃牛、羊肉和野味,唯獨不食豬肉。友人素知詩人生活癖好,故常以雞、鴨、鵝等作菜佐酒助興。在眾多酒肴中,李白對“烹雞”最感興趣。這在後來李白出遊離開安陸,當他接到朝廷詔令時,還回想過烹雞的美味,曾作詩曰:“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童嘻笑牽人衣。”由此流露出詩人功名即在眼前,興高彩烈,誌得意滿,而痛飲白酒,笑嚐烹雞的得意情景,不久李白便入京任翰林職。
傳說,“翰林雞”一菜,就是友人為欽佩詩人才華而精心製作的佐酒佳肴之一。
陸龜蒙創製“甫裏鴨羹”
據史料記載,甫裏因為是魚米之鄉,經濟繁榮,唐時,許多文人墨客隱居在這裏,其中最著名的詩人要數陸龜蒙了。陸龜蒙是晚唐著名詩人,自號“江湖散人”,又號“甫裏先生”。相傳,吳中名菜“甫裏鴨羹”就是這位著名的文學家所創製的。
甫裏就是現在的蘇州吳縣角直鎮,是蘇州著名的小橋流水、枕河人家的水鄉。它位於蘇州城東南25公裏的地方,方圓1平方公裏,曾是吳中一個大鎮。曆史上甫裏是個文化發達的古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古刹保聖寺就在此處。
陸龜蒙平時非常喜歡鴨子,並飼養了一大批鴨子。陸龜蒙養鴨除了獲得群鴨戲春波的詩情畫意外,還有另外兩個目的:一是喜愛當時當地盛行的“鬥鴨”遊戲,為此專門在寓所附近建了一個400平方米的砌以青石的“鬥鴨池”,池中築有清風亭,有磚砌的小橋通東西兩岸,名叫垂虹橋;二是為了品嚐鴨子的鮮香美味。
陸龜蒙不僅鴨子吃得多,也很擅長製作鴨菜,特別是鴨肉鮮羹做得好。有一次,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來訪。他下廚親自做鴨肉鮮羹款待,皮日休吃得津津有昧,食欲大開,便詢問這一羹肴的名稱。陸龜蒙隨口戲說:“此乃甫裏鴨羹也。”自此,“甫裏鴨羹”也就很快在角直鎮上傳開,成為鎮上經久不衰的特色名菜,並且還傳到蘇州城裏,成為各大菜館的名肴。
至今在角直鎮還有陸龜蒙“鬥鴨池”的遺跡可尋,而甫裏鴨羹在曆代廚師的完善下,滋味更加鮮美。它以鮮香的鴨肉,配以火腿、蹄筋、幹貝、開洋、筍幹、香菇、魚圓等多種高檔輔料精製而成。此羹燴成,湯汁濃稠、酥爛味鮮、營養豐富,有開胃增食的功效,老弱婦幼,無不相宜,堪稱吳中一大美食。
“東坡魚”的由來
浙江杭州西湖有一道名菜叫“五柳魚”,其味道鮮美,噴香誘人,深為人們所喜食。人們在享用時,又常把“五柳魚”叫做“東坡魚”,這是為什麼呢?
世人皆知蘇東坡是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傳,有一次,他讓廚師做道魚肴開開鮮。廚師送來後,隻見熱騰騰、香噴噴,魚身上刀痕如柳。東坡食欲大開,正欲舉筷子品嚐忽見窗外閃過一人影,原來是好友佛印和尚來了。東坡心想:好個趕飯的和尚,我偏不讓你吃,看你怎麼辦。於是順手將這盤魚擱到書架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