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的鹽商可是吃盡天下的美食的,他們消息靈通,於是就花重金去買法海寺的豬頭肉,嚐了以後覺得果然香美無比。法海寺豬頭肉的名氣就這樣流傳開了。據說民國時一尿壺紅燒豬頭要賣四塊大洋,還不是很容易買到。如果不是與和尚很熟悉,他會來一句:“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你就有錢也難有此口福了。
福康親王吃鞋底魚
福康親王奉旨帶兵,來到閩粵一帶鎮壓叛亂。當他來到饒平黃崗時,黃崗長官黃興設宴款待了他。因為日色太晚,一時找不到貴重的山珍海味,隻好就便烹了肥嫩鮮美的“鞋底魚”請他。由於黃興事前沒有賄賂親王的中軍,中軍便從中作梗。宴席吃完後,福康親王回營休息,路上,中軍對他說:“大人,剛才席上所吃的魚名叫‘轎夫魚’,是一般轎夫苦力吃的賤物。黃興用這魚請大人,實在不恭!”親王聞言,麵有慍色,心想等軍務辦完時,要給黃興一點厲害看看。
黃興得知這個消息,一時嚇得六神無主。黃興之妻賢慧機靈,一麵安慰他,一麵獻策說:“聽說親王奉了乾隆皇帝口詔,不久將要到漳浦看望乾隆皇帝那個告老還鄉的太師蔡紳。據說蔡紳大人在朝時對中軍勢利小人非常厭惡,官人何不寫一封信火速派人送到他家,請他設法解圍。”黃興覺得有理,便立即照辦,星夜命家人帶信直奔漳浦蔡府。
數日後,福康親王來到漳浦拜訪蔡紳。蔡紳因為接到黃興的信,便特意大擺“鞋底魚”宴恭迎欽差。席上所有的菜肴,都是鞋底魚做的。有生炊的,有紅燒的,有油煎的,有清燉的等。福康親王一見,不禁詫異起來。蔡紳先發製人地說:“親王大人,你道老夫為何辦了這魚宴來為欽差接風呢?因為此魚名為‘富貴魚’,吃了一生享不盡榮華富貴,從前老朽每逢科舉應試或是赴任,家母必烹此魚讓我吃,果然連連升遷。我們這一帶官民人等,都以此祥瑞佳肴奉敬達官貴人,大人無妨多吃,管叫你旗開得勝。”福康親王聞言,將信將疑地問:“那為何有人說此魚叫‘轎夫魚’,是轎夫苦力所吃的賤物?!”那中軍在一旁聽了,嚇得麵如土色。
福康親王深信蔡紳的話,便放開肚皮大吃起來。不久,他果然一舉蕩平叛亂,還以為真的是吃“鞋底魚”的緣故呢!回京後,他便把中軍發配到新疆充軍,並向乾隆舉薦黃興任潮州知府。
“糖和尚”蘇曼殊
當今世人為求健康,均遵醫囑盡量少吃糖,以免血糖升高而產生各種疾病。但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名人卻飲食無節,尤嗜甜物,還自稱“糖僧”(係模仿西天取經的唐代高僧玄奘之俗稱“唐僧”),此人即蘇曼殊是也。
蘇曼殊係廣東香山(今中山)縣人,1884年生於日本,原名元瑛(也作玄瑛),曾在日本橫濱大同學校和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1902年轉入振武學校,學習陸軍,並參加革命團體“青年會”。
次年,他在廣東惠州削發為僧,取法名“博經”,又稱“曼殊上人”,自此以“蘇曼殊”之名行世。後來他前往上海,結交革命誌士,曾參加“南社”,又撰文極力反對袁世凱稱帝,被時人譽為“革命和尚”。
此人非同於一般和尚,不僅投身革命,而且多才多藝,既精通英文、日文和梵文(譯過拜倫、雪萊的詩作和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又擅長文學和繪畫,所著小說《斷鴻零雁記》抒寫男女愛情,風行一時,其書法、國畫也堪稱精美清麗。
令人痛心的是,這位天才和尚卻因腸胃病死於1918年5月2日,年僅35歲。此君為何早夭?據說原因之一,即他“佯狂玩世,嗜酒暴食,貪吃甜食,終於積疾而卒”。
蘇曼殊所嗜甜食五花八門,他愛吃吳江土產麥芽塔餅,常人吃三四枚已夠,他能吃二十枚之多;他又嗜吃蘇州酥糖(著名甜食),一日可啖數十包;他還好食糖炒栗子。
一次因病住上海寶昌路醫院時,院長禁止蘇吃糖炒栗子,不料他私下藏匿三四包偷食。後來被轉往廣慈醫院,醫生仍以食糖為戒,但蘇積習難改,據說死後還是在他枕頭底下發現不少糖果。蘇也喜吃八寶飯(也是江浙著名甜食)等,真可謂愛甜如命。
最令“糖僧”嗜好的是一種外國糖果,叫“摩爾登”,據說是法國大仲馬小說《茶花女》女主角所嗜食的,蘇曼殊因為景慕茶花女,也就特別愛吃這種糖果。蘇曼殊每有潤筆收入,總愛買三四瓶“摩爾登”飽食,有一次想吃此糖果,不料囊中無錢,竟把所鑲金牙齒變賣了,再換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