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虎皮毛豆腐的來曆,還要從明朝說起。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時,因家貧困,曾給財主家放牛幫工,每在白天放牛後,半夜就要起來與長工們一起幫磨豆腐,他年紀雖小,但做事很勤快,頗得長工們喜歡,因此,長工們盡量照顧不讓他幹重活。後被財主知道很不滿意,便將他辭退回家了。朱元璋沒辦法,隻得和附近一座廟跟前的小乞丐們混在一起。長工們可憐他,每天從財主家偷出一些飯菜和鮮豆腐,藏在廟的幹草堆裏,到時朱元璋就悄悄取走與夥伴們分食。不久,父母兄相繼亡故,朱元璋更孤無所依,便入寺當了和尚。因朱元璋最喜食豆腐,初時,長工們仍照樣送來藏放草堆裏。一次寺裏一連幾天忙著做廟會,長工們見藏放的豆腐原封不動就沒有再送了,當廟會結束,朱元璋記起去取豆腐,發現豆腐上已長滿了一層白毛,他就拿回廟中,偷偷地弄來油煎食之,覺得味道更香鮮無比。以後,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
後來到紅巾軍起義爆發後,朱元璋投奔義軍,幾年後他升任紅巾軍左副元帥,時為吳王。1357年,一次,他率領大軍到徽州地方駐營時,特命隨軍炊廚給他做煎毛豆腐吃。這油煎毛豆腐就在當地流傳下來。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禦膳房必備佳肴。現今起名為“虎皮毛豆腐”,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外名菜。
附:明朝的宮廷豆腐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苦。待他坐了江山後,規定每頓飯必有粗菜,好讓子孫們“知外間辛苦”。這成為明朝自始至終的一個家法,也是明朝宮膳製度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朱元璋大力提倡,自己也身體力行,他每頓飯都上一個豆腐,作為不忘自己苦出身的實例。但是,到了他的子孫們的手上,這每頓必有的豆腐,就變味了。清代吳騫《拜經樓詩話》講述了一個明代宮廷豆腐的故事。故事說,京城各官署中,翰林院是清水衙門,平常清湯寡水,腸子裏沒有攢下什麼油水。皇帝如到別的地方赴宴,翰林們就可憐巴巴地向光祿寺索要剩下的禦膳,改善一下生活。有一天,皇帝去赴宴,眾翰林紛紛去討皇帝的剩飯。一個年輕的翰林去晚了,隻端回一盤豆腐,大為懊惱。一個後來的老翰林知道了,十分高興,連喊“拿酒來”,然後大快朵頤而去。原來這豆腐根本就不是豆腐,它是用幾百隻鳥兒的腦髓做成的。原來,朱元璋死後,其子孫們雖然保持了頓頓上豆腐的家法,其實那些“豆腐”的原料,早已偷梁換柱。一份豆腐需要數百隻近千隻鳥腦袋,這種特殊豆腐的味道到底如何,人們無法想象。
濟公與無錫肉骨頭的傳說
提起南宋名僧濟公,在江南一帶可謂家喻戶曉。相傳,聞名海內外的“無錫肉骨頭”,與濟公有著一段不解之緣。
南宋時,無錫城裏來了一位身穿袈裟,手持破蒲扇的遊方和尚。他走到一家熟肉莊門口,向老板討錢。老板說:“剛開店門沒有錢,給你一塊肉吧!”於是,便拿了一塊熟肉遞給這個和尚。原來,這和尚就是濟公。吃完手中的肉後,濟公又向老板要,老板又給了一塊,濟公吃了後又要,老板不高興了,說:“肉都給你吃完了我明天賣什麼呀!”
濟公接過話題答道:“賣肉骨頭嘛!”說著,就從破蒲扇上拉下幾根蒲莖,交給老板:“把這幾根蒲莖放在肉骨頭鍋裏一起燉,我吃的肉,日後會加倍還給你的。”
老板聞言,半信半疑。翌日,老板如法炮製,鍋中肉骨頭竟然異香撲鼻,整個無錫古城都能聞到香氣。因此,這家肉莊便開始經營起肉骨頭生意來。後來,此法傳至民間,便成了無錫著名特產。
法海寺老和尚的燒豬頭
清朝時期,瘦西湖裏法海寺的豬頭肉非常有名。據傳說,一個熟的豬頭肉要賣到三兩白銀!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有詩雲:“初打春雷第一聲,雨後春筍玉淋淋。買來配燒花豬頭,不問廚娘問老僧。”讚的就是乾隆年間揚州第一個燒豬頭拿手的老和尚。和尚燒豬頭好像很有傳統,朱自清在他的《揚州的夏日》裏,也念念不忘揚州瘦西湖法海寺老和尚的燒豬頭。
自古以來,揚州和尚研究佛教的戒律非常有名氣,那些得道的高僧當然是佛性堅定,但是也有些饞嘴的小和尚經常想辦法偷偷吃葷,法海寺的豬頭肉就是那些饞嘴的小和尚的“創舉”。
佛教的戒律明文規定,和尚不許吃葷破戒,也不允許把肉弄進佛門淨地,更不要說在寺廟裏煮豬頭肉了,那味道就沒法遮掩。那一心想吃肉的小和尚怎麼辦呢?辦法總是比困難多!小和尚就買來一隻新尿壺,用水洗一洗,大家湊點錢偷偷買來小豬頭(俗稱“鬼臉子”),剔去骨頭,鑷光豬毛,把豬頭揣進尿壺裏,放齊蔥薑酒鹽等作料,用荷葉把尿壺的口紮緊,再用黃泥把口封死。然後就把這個尿壺放在大殿的背後,用供桌上的蠟燭的火頭慢慢地燒這個壺底,一個蠟燭頭燒完了,再續一個。一來地點比較隱蔽,二來也沒任何味道飄出,大和尚也無法察覺。據說經過兩天兩夜的燜燒,豬頭肉也就神不知鬼不覺地燒熟了。悄悄打開尿壺,嗨,那個味道可真是香死人了!於是大家就背著大和尚,大快朵頤。當年的小和尚熬到老了,也就成了做豬頭肉的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