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的旗幟(1 / 1)

父輩的旗幟

梁曉聲出生於一九四九年,與共和國同齡。他出生在哈爾濱一個貧苦家庭,家裏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父親是一位普通的建築工人(《人世間》父親的原型),母親(《慈母情深》中有真摯的表達)靠打零工補貼家用。和同時代大多數底層人物的命運一樣,他十九歲做知青,去了北大荒。靠自己的不懈奮鬥,憑借寫作才華,進入了複旦大學中文係,畢業後到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後來任教於北京語言大學,數十年來,他始終筆耕不輟,堅持用平民視角寫作。

梁曉聲一直深耕現實主義題材,用身邊的人和事來創作,讓讀者感同身受,自然而然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因此,他的作品深受大眾喜愛。他是新中國成立後,與時代同步的中國平民曆史的歌頌者,也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發生翻天覆地巨變的記錄者。讀梁曉聲的作品,其實讀的就是我們父輩的故事。他的作品始終傳承著我們父輩辛勤、善良、正直的美好品德,對年輕一代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梁曉聲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他所記錄的平凡大眾的時代背影,也是中國社會七十多年曆史巨變的縮影。他既對父輩的滄桑歲月充滿崇敬,又對祖國母親的偉大變遷飽含熱情。

梁曉聲是一位勤奮的作家,幾十年來,他創作了兩千多萬字的作品,獲獎無數,著作等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長篇小說《知青》《年輪》《返城年代》,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翟子卿》《又是中秋》,短篇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阿依吉倫》《白樺林作證》等。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梁曉聲的作品就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包括《今夜有暴風雪》《雪城》《人間煙火》等,而根據他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人世間》改編的電視劇更是一舉成為現象級熱播國產電視劇。

麵對梁曉聲為數眾多的作品,如何閱讀?從哪一部開始閱讀?如何做出選擇,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可能是一個難題。如果僅僅是閱讀他的代表作,或是浮光掠影式地瀏覽,難免會以偏概全,不能深入、全麵了解他的思想深度。如何從梁曉聲千萬字的文學作品中擷取精華,為讀者提供一個見微知著的文學樣本,又不失原作本味,對於編者來說是一次極具挑戰性的考驗。

梁曉聲的長篇小說極具個人特色,而他的短篇小說也精彩紛呈。長篇小說從本質上來說,更像是一個個短篇小說的精彩片段彙集而成。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嚐試以時間為軸,兼顧多種作品形式,以短篇小說的形式加以呈現。這裏麵有些篇目節選自梁曉聲的經典長篇小說,收錄的中短篇作品裏有些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刪節。這些篇目濃縮了梁曉聲作品的精髓,我們將其以時間順序進行貫穿,精心編排成了一部新穎別致的短篇小說集。可謂一書在手,精華盡覽。

梁曉聲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不管是《人世間》裏的周秉昆,還是《年輪》裏的吳振慶,又或者是《知青》裏的趙天亮,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性格特征:勤勞且正直。這也是我們父輩的共同特征。而梁曉聲筆下的女主人公,不管是鄭娟、何凝之,還是周萍,都是善良和賢惠的女性形象,在她們身上都可以找到我們母親的影子。所以,梁曉聲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雖然各具特色,但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他們雖然有所不同,卻仿佛一直都沒有改變,他們就是我們的父親和母親。

《父母歲月》一書,將梁曉聲數十年創作的文學作品濃縮為一部四十多萬字的小說集,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嚐試與創新。作品凝結著我們父輩的故事,也在講述著我們的人生。這部作品是對梁曉聲文學創作的一次階段性總結,也將為其後的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從樸實無華的平民視角,用跌宕起伏的敘事結構,彰顯濃厚的人文情懷,譜寫了與新中國同齡那代人的悲歡離合。這是一部銘記曆史,不忘初心,放歌新時代的現實主義傑作。本書的出版,也將為影視作品的創作提供一個優秀的文學範本,其影響力也勢必會更加深遠,相信影視界的有識之士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把這部作品搬上熒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