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鄉古鎮(1 / 3)

第一章 家鄉是遊子的港灣,無論你在外麵世界混的如何風光抑或落魄,最終大多數人還是要葉落歸根的,這跟家鄉的貧窮和富庶沒有關係。

我的家鄉在豫西南的一個古鎮——雲霧鎮。這裏是中國的農業大縣,主要種植小麥、大豆、苞穀、花生之類的莊稼。

自古有“依伏牛而襟漢水,望金盆而掬瓊漿,仰天時而居地利,富物產而暢人和”之說。我是土生土長的小鎮人,對這幾句讚美小鎮的詩句,總是持懷疑態度,弄不懂也搞不明白,總覺得摻雜的水分太大。我的祖宗八代都生於斯,長於斯,代代親身感受到小鎮是非常非常的貧窮和落後。也許幾百年前是這樣子。

一個農業小鎮為啥叫古鎮呢?讓我帶您一塊兒去揭開它身上的曆史光環和那神秘、傳奇的麵紗——

《雲霧縣誌》記載,小鎮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朝河,盼河在此交彙,東入漢江再彙入長江。古鎮裏,古老的街道縱橫交錯,商鋪旌旗迎風招展,一派盛世。小鎮起初叫“雲霧賒其店”,因東漢光武帝劉秀曾在此“雲霧訪將,起師反莽”而得此名。

公元10年前後,王莽追殺劉秀,劉秀避難逃亡時路經此地,在古鎮一家酒樓裏借酒消愁,酒至半酣,突然看見酒館迎風飄揚的酒旗,上麵一個大大的劉字。此時,外麵寒風正呼嘯著,把酒旗吹得嘩嘩啦啦亂卷。劉秀醉熏熏地望著發呆,他仿佛看到了千軍萬馬在旗上嘶鳴,那酒旗在血色夕陽下變成了帥字旗,正迎風搖展,勇往直前,他緊抿的嘴角舒展了,露出了笑意。劉秀靈機一動,心想,這不就是我起兵的旗號嗎?難道天將助我也。隨即向酒館老板說明情況後賒下了這麵旗子,一再承諾,成功後定會回頭重謝。到後來劉秀統一霸業——就是奉著這麵賒來的酒旗,招兵買馬,南征北戰,當上皇帝後,閑暇之餘,突然想起在古鎮賒旗一事,隨即下旨兌現諾言,重金謝過酒店後又封此地為“雲霧賒其鎮”。並允許這個小鎮建造九座城門,擁有與皇城同等的榮耀。

小鎮雖小,但文化底蘊深厚。再一個傳奇是鎮上的“冬夏樓”。《雲霧縣誌》記載:冬夏樓始建於乾隆二十一年,高十丈十尺。建成後的冬夏樓巍峨壯觀。“雲霧有個冬夏樓,半截還在天裏頭”。當地人常用這句順口溜形容冬夏樓之高。

公元1940年,日本鬼子的一支先頭偵察中隊駐紮雲霧鎮,搶占了冬夏樓。他們到來的目的是配合後方大部隊狙擊大別山裏的紅三軍,防止紅三軍南下參加武漢方麵的大會戰。這隻日軍中隊駐紮下來後,燒、殺、搶、掠、無惡不做。鎮委會會長不得不為日軍提供十大卡車的糧食和生活用品,但日軍指揮官小野次郎仍不滿足,要求再送來十名花姑娘做慰安婦孝忠皇軍,如果送不來,晚上就出動皇軍血洗雲霧鎮。

傳聞中日軍的確凶殘惡毒,所到之處,往往是生靈塗炭。嚇壞了的維持會會長,為了保全全鎮居民的生命安全,不得不硬著頭皮物色了十名少婦送了過去。

第五天中午,小野次郎通知會長去帶人時,會長傻了眼,送來的十名婦女,全都赤裸裸。白花花地躺在一個鋪滿稻草的房間裏,除一名婦女尚有氣息外,其餘九名全部被日本兵糟蹋致死,死相慘不忍睹。

會長讓人收了屍後,令人用門板把沒死的婦女抬回鎮裏,找來二根長擀麵杖,把婦女凸起得像皮球似的肚子擀下去。婦女像殺豬似的嚎叫著,下身被擀出足足兩大木盆的血水湯子。

這位為古鎮付出了重大犧牲的婦女僥幸活了下來。

隱藏在附近的一支抗日遊擊隊,聞訊日軍的暴行後,夜間火速趕來與鎮委會密謀,要不惜一切代價,打掉這隻作惡多端的日軍中隊,為死去的百姓們報仇。當晚,與雲霧鎮周邊的各路遊擊隊取得聯絡,決定淩晨趁其不備攻打冬夏樓。黃昏時帶領百餘名青年壯漢提前做好準備,灌好沙袋、沙包,悄無聲息的在夜幕掩護下,封死冬夏樓的大木門,把日軍圍在裏麵,準備來個甕中捉鱉。

拂曉時分,古鎮還在沉睡中,隨著一陣槍聲,戰鬥瞬間打響。

還在睡夢中的日軍慌忙拚死抵抗,用輕,重機槍四處掃射,武器裝備差的各路遊擊隊員傷亡慘重。加上冬夏樓牆厚柱子粗,土槍,土炮,手榴彈根本打不透,炸不塌,攻樓的雲梯也靠不到樓牆上。

在這緊急關頭,有人獻計獻策,收集全鎮居民捐出的棉被,蘸滿桐油,火燒冬夏樓。

鎮委會會長和各路遊擊隊頭目緊急商議,如果二天之內拿不下冬夏樓,遠在河北石家莊的大批日軍就會趕來增援,到那時,就收不了場了,全鎮的居民會被血洗。大家一致讚同這一方案後,對日軍早已恨之入骨的居民紛紛抱來了棉被支援助戰。

據百歲老人講,這場雲霧鎮保衛戰打得非常的慘烈,“要燒冬夏樓,被子蘸桐油。”成了古鎮的經典口頭禪了。當時,熊熊烈火燃燒了七天七夜,小鬼子們的鬼哭狼嚎,幾十裏外的山水府都能聽到,還能看到濃煙滾滾,火光衝天。這場傳奇的戰鬥也永久性地寫入了抗戰史冊。現在的冬夏樓舊址仍在,但它的宏偉、壯觀和傳奇留在了人們的記憶深處,揮之不去。很小時候,它另外一個有趣的故事更讓我記憶猶新。

在外地住店時,有三個商人,客棧隻剩一個床位了,三個商人中有兩個都要打地鋪睡,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其中一個商人說:咱們仨人噴大氣吧,誰噴的高,誰睡床上,仨人都說:中!

登州的商人先說:登州有個塔,離天一丈八。高吧,得意。

山水的商人說:山水有個王府山,扒扒差差勾夠著天。比你的塔高吧,更得意。

雲霧的商人說:俺雲霧有個冬夏樓,半截子入到天裏頭。

哈,還是雲霧人精明,贏了,睡床鋪。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雲霧人有智慧,我也是雲霧人,當然為雲霧商人的聰明才智喝彩了。

冬夏樓是陝山商賈在雲霧做生意發財後募資創立的一個會館。

由冬夏樓又引出小鎮第三個傳奇。

陝山會館。

《雲霧縣誌》記載:冬夏樓被燒成廢墟後,陝西、山西二省商人又集資共建了同鄉會館,又叫“陝山會館”,也叫“陝山廟”。打造得十分宏偉,氣宇軒昂,金碧輝煌。此建築有三絕:磚雕、石雕、木雕,是古代雕刻藝術的結晶。

會館在九十年代初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AAAAA級保護單位。

陝山商人為啥常年在雲霧做生意不走呢?這裏的生意就恁球好做嘛?我又從《雲霧縣誌》中查到,原來雲霧鎮是個水旱碼頭的集中地。白天:千帆競發,桅杆林立。晚上:萬家漁火,妓院紅火。老人們傳說是:白日千帆過,夜間萬盞燈。

據百歲老人說;“鎮上生意紅火,跟這裏的妓院是分不開的。鎮上的碼頭邊上,有個石頭街,整條街都是窯子鋪,現在叫做紅燈區,全國各地上萬名歌妓聚集在這裏,有江南的,湘潭的,揚州的,漢口的。明朝萬曆年間,杜十娘也曾在此招攬過生意。還有秦淮河上的“金陵八豔”中的陳圓圓,董小宛等重量級名妓。夜晚房間爆滿不夠用時,就在船艙中交易過夜,白天再撤離。這些歌妓就像當今社會三、四流明星、歌星一樣,哪裏掙錢快,就往哪裏鑽。有民謠為證:石頭街不用問,拎著雞巴挨家進”。當然此話已成為曆史了。

當年的秦淮河,把富庶的南京城打造成最著名的世界級風月名都。明末文人餘懷在《板橋雜記》中描述——秦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兩岸河房,雕欄畫檻,綺窗絲障,十裏珠簾。主稱既醉,客曰未晞。遊楫往來,指目曰:某名姬在某河房,以得魁首為勝。薄暮須臾,燈船畢集。火龍蜿蜒,光耀天地。揚槌擊鼓,蹋頓波心。自聚寶門水關至通濟門水關,喧闐達旦。桃葉渡口,爭渡者喧聲不絕。”可想當時的名氣之大,除此之外,鎮上的煙花之地當屬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