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民國16年,公元1928年。

蔣介石聯合桂、閻、馮三個派係的軍閥北伐奉係取得勝利後,將北京改為北平,決定在北平西山碧雲寺為孫中山舉行祭靈盛典,召集國民黨軍政要員、各集團軍總司令、總指揮,都到北平參加盛典。時間定在7月6日上午8時20分。

作為北大最年輕的知名教授,苗君儒也在受邀請參加祭典的人員之內,他對政治不敢興趣隻專於他的考古研究,前段時間,他把一篇關於北京周邊地區有可能存在50萬年前古代猿人的文章,發在了美國一家專業的雜誌上,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本校地質係畢業的學生裴文中,對他的這文章非常感興趣,找到他後,表示要追隨他,一起找到證明古代猿人生活過的有力證據。

北京和北平雖一字之差,但在那些政客們的眼裏,就完全不同了,那是確定了政治方向的問題。

碧雲寺位於北京海澱區香山公園北側,創建於元至順二年。寺院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造。該寺始建於元朝至順二年,元丞相耶律楚材之後裔耶律阿吉舍宅為寺,初名碧雲庵,後改碧雲寺。明清兩代均有擴建。明正德年間太監於徑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大興土木,為第一次擴建,並在寺後為自己修建墳墓。嘉靖初年於徑獲罪,不能在此處葬身。天啟年間太監魏忠賢又擴建廟宇,再次建墳,準備死後葬此。崇禎初年,魏忠賢自縊後被戮屍,也不能再葬於此。魏忠賢的黨羽葛九思,1644年隨清軍入京,將魏之衣冠葬在墓中,成為魏的衣冠塚。直到康熙四十年,江南道監察禦史奉命巡視西山時,初以為是前朝皇帝陵寢,後來知道是魏墳,遂於五月十二日上奏,二十二日詔平其墳。乾隆十三年,對寺宇重加修葺,並按西僧所貢奉的圖樣,建起了金剛寶座塔,同時新建了行宮和羅漢堂。

碧雲寺山門前有石橋一座,緊靠山門是一對石獅子,蹲坐於須彌座上,身軀瘦長,威武如生。石獅為魏忠賢所造。山門迎麵是哼哈二將殿。殿坐西朝東,麵闊三間,歇山灰瓦頂,簷下飾有鬥拱。這座院落的正殿是彌勒佛殿,原有四大天王像毀於北洋軍閥時期,現殿內隻剩下彌勒佛像。殿前設有月台,台上矗立八棱經幢二座,上麵遍刻經咒。

寺廟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坐像,左有迦葉尊者和文殊菩薩,右有阿難尊者和普賢菩薩。大殿後有八角形碑亭,碑亭內立有乾隆禦筆親書石碑,記述了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間重修碧雲寺的情況。

第三進院落以菩薩殿為主體,麵闊三間,歇山大脊,前出廊,簷下裝飾有鬥拱,匾額上為乾隆禦筆“靜演三車”。院內古樹參天,枝葉繁茂。其中娑羅樹最為珍貴,此樹原產自印度,樹頂像曲傘,枝幹盤曲,葉片長圓,形狀恰似棗核,每叉有五葉或七葉,故又稱為“七葉樹”。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娑羅樹下寂滅的,因而成為佛門之寶。

據說在“七葉樹”下有一道密室,裏麵放著佛門至寶“金剛舍利子”,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後留下的最大的一顆舍利子。

沒有人知道這“金剛舍利子”是怎麼來到寺院中的,這也許是永遠的謎。

前來拜佛的有緣人,曾目睹“七葉樹”放射七彩佛光,樹頂端坐著佛祖法相。有關“金剛舍利子”的諸多傳說,也是世人皆知。

離“七葉樹”沒多遠的是金剛寶座塔,這金剛寶座塔高347米,分塔基、寶座、塔身三層。塔基呈方形,磚石結構,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兩側有石雕護欄。塔身全部為琢磨過的漢白三石砌成,四邊還雕刻有藏傳喇嘛教的傳統佛像。塔基正中開券洞,券洞兩旁雕有佛像和獸頭形紋飾,券洞上額匾書“燈在菩提”。券門內登石階可至最上層寶座頂,寶座上有七座石塔:一座屋形方塔,一座圓形喇嘛搭,其後有五座十三層密簷方塔,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這是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是曼陀羅的一種變體。曼陀羅是梵語譯音,意為“壇城”,後來演變成象征性圖案。按藏傳佛教之意,井字中央是須彌山,四周分布水、陸、山、佛。五座佛塔基座均為須彌座,塔肚四麵刻佛像。塔肚之上用十三層相輪組成塔頸,最後為銅質塔刹。塔刹中央鑄有八卦,四周垂有花縵。塔刹上端又立一小塔,上有“眼光門”,門內有佛。

主塔後植有一株蒼勁古鬆。整個金剛寶座塔布滿了大小佛像、天王、龍鳳獅象和雲紋等精致浮雕,皆根據西藏地區傳統雕像而刻造。

孫中山先生去世後,遺體就放在這塔中。從此封住塔門,日夜有士兵把守,外人無法接近直至今日開啟塔門,迎出先生遺體供人瞻仰,不日即運往南京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