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中國之鑒:從規避泡沫到理性繁榮(2)(1 / 3)

本章導讀

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對比各個國家的發展經驗,各國市場都經曆了一段大約3~5年大幅上漲的發展階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各國市場在繁榮期內都沒有係統性風險發生,這是一種偶然的巧合,還是在背後存在著深刻的經濟機理?

牛熊轉變在一瞬間,牛熊轉變的促發因素取決於虛擬經濟部門與生產部門的變動比例。如果一個國家的生產部門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或者國家對經濟的控製能力比較強,股票市場的上漲就可以支撐一定的時間。但是,如果股票市場的上漲速度遠遠高於生產部門的增長速度,就將加速改變虛擬經濟(股票市場)與實際生產部門的比率,加速在一段時期內人們對股票價格預期的改變,加速由上漲到下跌的轉變。這樣,當經濟體係的回報率低於預期收益的時候,突發的偶然事件將徹底改變人們的預期。

將世界其他國家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因素與中國目前的情況進行比較會發現,在全部13個促進發展因素當中,中國符合其中9個,占全部因素的69%。將促使各國股市大幅下跌的因素,與中國目前的情況進行比較會發現,在全部17個因素當中,中國有1個符合,占全部因素的5%。但是這並不是說,中國A股市場就不存在風險。

中國可能出現這種危險情況的苗頭:將短期資金作長期投資之用。如果部分企業鑒於貨幣市場資金較為低廉而通過金融機構由貨幣市場借來短期資金,以支付長期投資,就會產生支付期限的背離。

代表美國資本市場走勢的道瓊斯指數自1884年7月3日第一次公布以來,經曆了123年。2007年4月26日,道瓊斯指數上升至13107.4點,刷新收盤點位曆史最高紀錄。從2003年2月的7891點開始算起,道瓊斯指數一路上衝到13000點附近,上漲了5000點左右。從1978年的769.92點算起,該指數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裏一路上衝到13000點附近。以不同的數量級為單位,道瓊斯指數從2000點到4000點用了8年時間,從4000點到8000點用了兩年時間,加速上漲趨勢明顯。從1990年的2500點開始,10年的時間內,道瓊斯指數一路上漲到了10000點。而1994~1999年的漲幅更加驚人,道瓊斯指數在1994年初還在3600點附近徘徊,到了1999年已經突破了11000點大關。

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代表著香港資本市場走勢的恒生指數自1969年11月24日發布以來,到2007年3月已經突破了20000點,增長十分驚人。而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恒生指數從1987年的2302點在不到7年的時間裏,一路上漲到了11487點,如此漲幅令人稱奇。而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資本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也都經曆過一段相對平穩的快速上漲時期,例如台灣股票指數從1986年10月超過了1000點後,到1990年2月,已經突破了

12682點。日本日經指數1985年在12000點上下,而到了1989年年底,已經突破了39000點,4年之內漲了兩倍多。從1984年到1989年,韓國股市股票價格指數上漲了518%。在1985年到1990年間,泰國的股市市值總額增加了21倍,平均交易量上升40倍。20世紀80年代後期,印度尼西亞在1987年到1996年10年間,股票市值增加了133747%,股票交易額增加了1071300%。從1978年到1981年,墨西哥股市異常繁榮,股價持續上漲了30個月,累計漲幅達785%。

對比各個國家的發展經驗,我們發現各國市場都經曆了一段大約3~5年大幅上漲的發展階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各國市場的繁榮期內都沒有係統性風險發生,這是一種偶然的巧合,還是在這背後存在著深刻的經濟機理?

美國(1994~1999年)

美國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汽車、鋼鐵和電子產品方麵全麵受到了來自日本的挑戰,在日本廉價優質的產品麵前,美國各產業隻有招架之力。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美國從80年代後期開始大力投入基礎科學研究,全麵進行產業升級,放棄原有的已經處於落後邊緣的產業,全麵轉向了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通過對數據信號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全麵升級了美國的各個產業,在計算機、航空、製藥等領域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產業優勢。而以信息技術革命為肇始的技術革命也促進了科技股的興起,以新技術革命為主要誘發因素,推動了美國1994開始股市的持續上漲。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通過減稅等鼓勵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美國企業利潤的持續增長;在另一方麵,美國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也不斷地從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獲得利潤。這在技術和企業基本麵上推動了美國股市的上漲。在需求方麵,美國由於生育的高峰,促進了消費的持續增長,而共同基金和401(k)退休養老計劃的實行,又保證了資金供給的充裕。來自基本麵的支持和政策的配合,使美國股市長期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