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1985~1996及2003~2006)
中國香港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平均每年7%~8%的GDP增幅為金融市場發展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促進了其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從行業基本麵的角度推動了金融市場的發展。證券市場十分恰當地發揮了籌集資本的功能。從1991年起,國際資金的大舉進入使中國香港市場的資金供給十分充足,香港股市連破12000、13000點大關。
1997年金融危機使中國香港股市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打擊,市場低迷,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香港經濟才緩慢恢複。中國香港政府通過動用外彙基金收購股票,興建高速公路等基礎設,啟動退稅政策,深化金融改革,啟動創業板,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等措施,使股市在原來的基礎上又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到2000年,中國香港經濟增幅高達10.5%,是13年來香港的最高增長率,也是亞洲乃至全球的最大增幅。在這個過程中,恒生指數穩步回升,在一年半的時間裏上漲了150%。2003年後,隨著大量中資企業赴港上市,與內地經濟的融合使香港股市自2003年至今持續上漲。
中國台灣(1987~1990)
中國台灣股市與大陸股市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台灣的1986年類似於大陸的2006年。在1986年以前,台灣股市默默無聞,股票開戶數及其占台灣人口比重、上市公司家數、年交易量都微乎其微,股市規模相當小。以1986年為分界點,台灣股市開始大幅上漲。1986年台灣股價較1985年上漲了26.7%,1987年較1986年上漲了126%,1988年較1987年上漲了143.7%。
1988年,台灣股市上市公司數量、開戶數、交易金額大幅增加,曾經出現過開戶數一年之內增加162%,交易金額增加222.9%的高速增長。而台灣的股票指數從1986年10月超過了1000點後,到1990年2月,已經突破了12682點,上漲了近11倍。
日本(1985~1989)
日本土地價格的上漲帶動股票價格上漲:土地價格在1986年突然加速上漲,1988年,東京商業用地價格相比1983年增長了350%,住宅用地的價格增長了300%。
與此同時,日本股票市場開始急劇上漲。1985年日經指數在12000點左右,而到了1989年底,日經指數已經突破了39000點,4年之內漲了兩倍多。
日本股市股票總市值從1985年底到1989年底增加了4.7倍。(日本股民隊伍逐步壯大,甚至連企業也把股市和房地產炒作當成重要的財源,例如1987年豐田公司40%的利潤來自非汽車生產,三洋在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上的收入是實際生產利潤的134%,鬆下為60%,日產為65%,索尼為63%。這為日本以後的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
日本股市上漲初期的推動力量來自日本經濟的起飛,在長達30年的時間內,日本經濟平均保持高於7%的增長速度,是20世紀60年代後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日本的產品逐漸升級換代,對美國的產品形成了強勁的挑戰;產業升級的不斷加快,使日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製造業和電子工業中保持強勁的競爭力,從而形成了豐田、本田和索尼等一係列大公司,這從經濟基本麵上對日本股市的興起提供了強烈的支持。
墨西哥(1978~1981)
20世紀70年代,墨西哥大量投資於石油開采,在石油危機的情況下,這為墨西哥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也為股市的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經濟基本麵支持。從數據分析來看,從1978年到1981年,墨西哥股市異常繁榮,股價持續上漲了30個月,累計漲幅達785%。
俄羅斯(1997~1998)
經濟轉型下人們的樂觀預期導致了俄羅斯短期內股市大幅上漲。1997年1月到10月,亞洲各國遭遇金融危機時,俄羅斯股票市場卻上漲了80%,股票指數在1997年1月到7月間上漲了140%,石油類公司股價上漲了500%,電力公司股價上漲了400%,燃料動力、汽車製造、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股股價暴漲了500%~1000%。俄羅斯股票總市值在一年之內上漲了3倍。
印度尼西亞(1987~1996)
20世紀80年代後期,大量外國資本流入印度尼西亞,出現了連續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在經濟基本麵的強烈支撐下,1987~1996年,印度尼西亞股票市值增加了133%~747%,股票交易額增加了1071300%,上市公司的數量增加了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