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中國之鑒:從規避泡沫到理性繁榮(2)(3 / 3)

馬來西亞(1980~1995)

20世紀80年代以後,馬來西亞政府推行了工業化主導計劃,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投資於優先發展的工業部門。通過直接的財政支持、優惠的稅收政策、低息貸款,出口獎勵、再投資減免稅等措施,在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內,馬來西亞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了吸引外國資金,馬來西亞迅速開放了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所有這些都為股票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經濟基本麵的支持。在20世紀90年代初,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對股票市場的影響終於有了體現—吉隆坡證券指數在1989年上漲了29%,在1993年上漲了98%。

股市上漲背後的推手

比較以上各個國家股市的發展過程,我們發現,其實在股市上漲的背後,有著深刻而同一的經濟機理。股市上漲背後的經濟機理是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我們看到,各國資本市場蓬勃發展的階段也正是各國經濟穩定發展上升時期,趨勢顯著。以美國和中國香港為例,采用相關性分析得到的結果顯示:道瓊斯指數與美國GDP的相關係數達到了0.94,恒生指數與中國香港GDP的相關係數達到0.92。這從一個側麵表明,經濟基本麵的支持,宏觀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才是推動股市上漲的基本推動力。

那麼,這種情況在中國也會如此嗎?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最為核心的問題是中國宏觀經濟是否可以持續穩定發展。我們認為,中國宏觀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保持持續穩定發展,理由如下。

一是國有企業的產業整合、戰略布局帶來了效益的不斷提高。中小國有企業退出後,國有大型企業集中資源,管理和投資在石化、能源、軍工、電力、機械、建築、商貿等領域,使得國有大型企業在上述領域的效益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在未來的經濟增長潛力顯著提高。

二是充足的勞動力的流動性使單位勞動成本下降,使企業在成本控製方麵得到很好的改善。勞動力流動性將使單位勞動成本長期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在其他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這將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增長構成強烈的支持。

三是外部驅動力對我國企業的利潤增長構成了強力支撐。相同行業贏利能力的跨國比較表明,我國在全球貿易循環體係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全球產業轉移和國際分工中的競爭力不斷得到體現。這從長期來看,將對我國企業盈利構成另外一個重要的外部支持。

考察了最為關鍵的因素後,我們將世界其他國家資本市場的推動因素進行了總結,然後與中國目前的情況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發現,在全部13個因素當中,中國有9個符合,占全部因素的69%。

牛熊轉變的推動因素取決於虛擬經濟與生產部門的變動比例。如果一個國家的生產部門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或者國家對經濟的控製能力比較強,股票市場價格的上漲就可以支撐一定的時間。但是,如果股票市場價格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生產部門的增長速度,這就將加速改變虛擬經濟(股票市場)與實際生產部門的比率,加速在一段時期內人們對股票價格預期的改變,加速由上漲到下跌的轉變。這樣,當經濟體係的回報率低於預期收益時,突發的偶然事件將徹底改變人們的預期。

中國台灣(1990)

1990年2月,中國台灣股指突破了12682點後,又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裏跌至2485點。促使其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工業部門就業人數逐年下降。1987年台灣製造業就業人數為282.1萬人,1988年製造業就業人數減少0.67%,1989年減少0.21%,1990年又大幅度減少5.1%。許多台灣工廠出現了勞動力流失的問題,勞動力從過剩迅速轉變為短缺,而雇用外籍員工多達30萬人以上。

製造業的增長率下降,單位成本上升。同時台灣股市的上揚,促使新台幣兌美元彙率大幅度上升,直接影響到了台灣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台灣出口受阻。台灣上市公司數量少,到1990年才199家,投資需求和供給嚴重不平衡。

日本(1989年)

日本日經指數在1989年底高達39000點,而到1992年,一路下跌到14000點,下跌近2/3。促使日本股市下跌和經濟長期停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一是日本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係缺乏風險控製機製;二是在經濟基本麵上,日本科技進步長期停滯,主要技術研究上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而這一切的促發因素是日經指數在1989年12月底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