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中國之鑒:從規避泡沫到理性繁榮(3)(1 / 2)

再看中國目前的估值水平,與世界其他各國比較,無論是深圳、上海,抑或是中標300的市盈率水平,都已經處在很高的位置。中國內地在2006年4月後市盈率水平超越中國台灣、美國和中國香港。中國在2007年1月後市盈率水平超越其他國家,比平均水平高70%。而與曆史上各個國家的最高估值水平相比,中國目前的情況也處於相對高位。1989年日本的市盈率較其他國家平均水平高160%,1990年中國台灣的市盈率較其他國家平均水平高126%。麵對目前的情況,我們認為短期的調整是必須的,這將有利於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而曆史上各個國家資本市場的發展過程都出現過這種有利於長期發展的短期調整。美國1994~1999年的股市上漲過程中,最大的調整幅度為15%,平均幅度為6%~7%,單月最高下跌1500點。日本1985~1989年的股市上漲過程中,最大的調整幅度為10%,平均幅度為6%,單月最高下跌3000點。中國香港1991~1994年的股市上漲過程中,最大的調整幅度為13%,平均幅度為7%,單月最高下跌1500點。中國台灣1986~1990年的股市上漲過程中,最大的調整幅度為38%,平均幅度為20%,單月最高下跌2500點。

牛熊轉變一瞬間:中國股市的未來

與發達國家曆次股市牛熊轉換過程所呈現的相對明確的主導因素和內在機製不同,中國股市由於起步較晚,且發展曆程處於整個經濟轉軌的大背景之下,因此股市的牛熊轉換具有了更多的政策色彩和資金推動型特征,其波動幅度也更為劇烈。

縱觀中國股市的曆次調整,大起大落是其典型特征,總體上看,與發達國家股市的牛熊轉換不同,A股市場的曆次牛熊轉換更多不是源於宏觀和微觀基本麵因素的推動,而是因為政策麵和資金麵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具體而言,1992年5月到11月的牛熊轉換過程,實際上是早期中國A股市場發展不成熟的表現。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以後,掛牌股票僅有8隻股票,人稱“老八股”,股票供給的稀缺使其出現價格方麵的持續暴漲,結果從1992年開始價值回歸,上證綜指在半年左右的時間裏,從最高點1429.01點下跌到386.85點,跌幅達73%。

1993年2月到1994年7月的牛熊轉換則主要由製度和政策催生,伴隨著股市的快速上漲,A股的大擴容開始啟動,新股的不斷發行和上市公司數量的快速膨脹,使得股票供應急劇增加,並導致股市出現持續暴跌。

1994年9月開始的股市牛熊轉換則是對前期股市過快上漲的修正。從1994年8月1日開始,伴隨《人民日報》文章和“停發新股、允許券商融資、成立中外合資基金”三大利好政策的出台,上證綜指隻經過一個半月的時間即已實現超過200%的上漲,這種純粹由政策和資金推動的上漲行情,最終隻能通過慘烈的牛熊轉換來終結。

2001年6月到2005年6月的牛熊轉換也同樣帶有非常明顯的政策烙印。2001年6月14日,國有股減持辦法出台,股市開始一路走低;雖然其後證監會宣布暫停國有股減持,但股權分置問題的存在一直製約著市場的反轉,直到股改行情的啟動。

綜觀曆史,與發達國家主要基於資本預期收益和資金成本比較的基本麵驅動機製不同,中國股市的曆次牛熊轉換更多地取決於政策麵和資金麵,而其中的兩個關鍵要素就是政府的政策導向和股票市場的供求狀況。更具體地說,當政策不利於股票市場,或因為股票供應快速增加造成整個市場的流動性壓力時,股市的牛熊轉換就將隨之而來。

依據前麵的分析,A股市場之前出現的曆次牛熊轉換實際上都具有非常濃厚的政策色彩。而從2007年10月開始的這次牛熊轉換,卻與以往有所不同,基本麵因素在其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宏觀層麵的通貨膨脹因素。在這輪A股牛熊轉換過程中,通貨膨脹上升到回落的周期構成了一個重要的背景因素。2008年2月,我國CPI同比增幅達到8.7%的峰值,隨後開始回落,這種明顯的通貨膨脹周期與發達國家曆次牛熊轉換的宏觀經濟特征無疑具有高度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