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執政為民(2)(3 / 3)

“我要求《聰江日報》從現在起,每一期至少有一篇批評文章見報。如果嫌版麵不夠就減少我們這些人的報道。如果你們覺得負麵新聞難辦,那就申請辭職或者調離,有多少人願意走我批多少。我不相信聰江沒有人才。”

這是一次最嚴厲的批評。隻有正直的人才敢這樣得罪這些無冕之王。這個年頭越來越沒有人敢批評人,要批評都是以希望的口氣出現。為什麼?因為以身作則的人不多,往往被批評的人比批評的人還有底氣。底氣十足才有勇氣。

這些無冕之王何時見到這種陣式?何時聽到這樣辛辣尖銳的批評?

有人囁嚅著要講話。馬難生正想聽聽他們的意見。

呂文鬥先表態發言。他說:“馬書記剛才的重要講話語重心長,給我們的啟發很大,我們深受鞭策和鼓舞。有馬書記為我們撐腰,我們還怕什麼?下一步我們將紮紮實實地把輿論監督開展起來,按馬書記所要求的那樣,每一期都要有批評的文章出現。要讓錯誤的東西、見不得人的東西在我們的報紙上曝光,要讓壞人、不正派的人對我們報紙望而生畏。我代表報社黨委向馬書記保證,堅決按馬書記的話來做,哪怕頭破血流也要開展輿論監督。”

馬難生帶頭為他鼓掌。

氣氛又開始活躍起來。

有位年輕記者問馬難生,辦好一張報紙的標準是什麼?

“老百姓說好就是標準。”馬難生說。

“怎麼樣知道老百姓叫好?”還是那位敢說話的年輕人發“難”。

“人們自覺地訂閱《聰江日報》,不需要地委發文件強製征訂。到了這一步就說明老百姓在叫好。”馬難生回答。

馬難生非常欣賞年輕人敢說敢言不服輸的倔勁。

年輕人說:“我們一定能做到。”

5

馬難生打開辦公室的門,看見一封信放在地上。

顯然是從門縫塞進來的。

是地委的信封,沒有貼郵票,可以肯定是內部人寫的信。

馬難生拆開信。原來是周好風寫的信。

馬難生與周好風幾乎沒有打過交道。君子之交淡如水。但認識。見了一麵就有深刻的印象。不是周好風的長相特別,而是周好風的著作《紅黑對弈》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欣賞周好風的人品。

周好風在他腦子中定位為有思想的人。

原來周好風要走。

這個夫子,怎麼想起來要走呢?日子那麼艱難時都能挺住,風平浪靜了卻要走。馬難生不理解。

周好風信中說得很清楚:

馬書記:

您好!我知道您是一個好人,也是一個好官。我也想在您的手下幹一番事業,怎奈我們無緣。我考慮了很久,就憑您幾次會上對我的評價我也應該留下,但是我已經答應了朋友,還是決定去闖一番事業。聰江不缺幹部,我留在聰江也沒有多大的作為,不如發揮自己的特長,去幹自己喜歡幹的事業。明天我就要遠行,去南方一家報紙任總編助理。這張報紙是個很有個性的報紙,在社會上很有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我在反省自己,千萬次地問自己,我怎麼了?我發現了自己不適宜在官場上混下去。有兩種人不受官場歡迎,一種是正直的人,另一種是有思想的人。當然我看得不一定準,隻想給您談出來,不是為了取得您的共鳴,而是希望您能從事業出發用這兩種人。

這兩種人絕對是好人。

雖然我離開聰江,但我會永遠惦記著家鄉的兩個文明建設,也衷心祝願家鄉在您的領導下早日致富。

我會定期給您寄樣報。

致禮!

周好風

×年×月×日

馬難生看完信後心情不能平靜。為什麼都要走?農村青壯年走了,城裏有水平的人走了……

馬難生馬上打電話給吳秘書長,問周好風的辭職是誰批準的。

難道聰江容不下一個周好風?

吳秘書長告訴他,是組織部批準的。

“組織部怎麼能批準地委辦公室的幹部?”馬難生責問道,“你馬上與周好風聯係,讓他不要走了,我要見他。”

電話剛放下,馬難生又把電話打過去,說:“吳秘書長,電話不要打了。備車。我和你到他家去。”

“快!到周好風家。”馬難生上車後就命令司機。

周好風已經去了火車站。

幾個人趕到火車站。晚了一步,火車已經開動。

馬難生站在站台上目送著火車漸漸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