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史前—清代(1)(1 / 3)

傳說時期

五千多年前,炎帝在上黨完成了中華民族從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重大轉折。炎帝之女女娃,隨父治理水患,不幸溺水身亡,化作精衛鳥,“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發鳩山在長子縣,山上的靈湫廟即為紀念女娃而建。

四千多年前,堯帝生於黎(今黎城,一說長子),都於平陽(今臨汾市堯都區)。今黎城、長子一帶有大量與堯有關的地名和傳說。

堯晚年,讓位於舜,而“放帝子朱於丹水”,人稱丹朱。朱到丹地以後,改邪歸正,率眾放火燒山,清除猛獸;采集草藥,根除瘟疾;依漳河、丹河興修河道,開墾農田;又在發鳩山下修建嶽陽古城,作為部落的都城,又稱丹朱城。死後葬於丹河嶺上,因名其嶺為丹朱嶺,又名“丹朱陵”。從此,丹地名為“長子”。

大禹治水於轄區內。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嶽陽。覃懷致功,至於衡漳。”“導岍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嶽;砥柱、析域至於王屋;太行、常山至於碣石,入於海。”這裏的衡漳,即流經今長治市的漳河;太行,即今長治市東依的太行山。

商或湯封同姓為黎侯,於轄區內建古黎國。

商末年,西伯侯姬昌平定黎國。啟(微子)建微子國,築微子城。

西周

西周初,西伯戡黎,滅黎國後周武王封辛甲於長子(今長子縣)。

西周實行封侯製,轄區內有“留籲國”(都城在今屯留縣東李高鄉古城村)、“徐吾氏”(都城即今屯留縣餘吾鎮)。

春秋

春秋初,赤狄人奪黎侯地,立潞子嬰兒國(在今潞城、黎城、長治縣及長治市區一帶)。

周定王十三年(前591)

晉滅潞子國,潞地歸晉。複立黎侯。“留籲”歸晉,改稱“純留”,徐吾氏改稱餘吾。周簡王五十三年(前572)

韓國於上黨郡設館舍,於晉陽至鹹周(今洛陽)大道上設驛館。此為古轄區內最早的驛站館舍。

周靈王十二年(前560)

晉悼公封銅鞮為大夫羊舌赤(字伯華)食邑。

周敬王六年(前514)

晉大夫魏獻子執政,滅羊舌氏,分羊舌氏食邑為銅鞮、平陽、楊氏三縣,命樂宵為銅鞮大夫,銅鞮始設縣。

春秋時,今長治之地稱“鐸辰”。

戰國

晉哀公二年(前455)

趙襄子於甘水之北築城,取名襄垣。

晉靜公二年(前376)

韓、趙、魏三家分晉,韓首置上黨郡。純留改屯留。晉靜公從端氏遷居屯留。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

秦昭襄王遣中更胡陽圍閼與(今沁縣冊村烏蘇一帶,一說和順)。趙惠文王遣田部吏趙奢救援,大敗秦軍,解閼與之圍。趙奢被封為馬服君。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

秦伐韓,奪取野王(今河南沁陽縣),上黨郡守馮亭以上黨歸趙。趙發兵據上黨。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

秦派王齕攻上黨。秦將白起大破趙軍,趙軍40萬人被坑殺於長平。

秦王政八年(前239)

壬戌,成安君成矯領兵伐韓,駐屯留,與部將樊於期謀反。後被秦將王翦剿滅,成矯自殺。樊於期逃到燕國刎頸而死。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黨郡為其一。始置襄垣縣,隸屬上黨郡。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

始皇東遊途經上黨。

秦二世三年(前207)

韓王信與魏王豹大戰於襄垣五巑關。

漢高祖元年(前206)

置壺關縣、穀遠縣(今沁源縣)。

漢高祖二年(前205)

韓信擊敗魏王豹,以任敖為上黨太守。

漢高祖七年(前200)

劉邦率大軍大破韓王信於銅鞮,斬韓大將王喜。劉邦派兵點將的駐蹕台建在今沁縣西後溝村北的高埠上。

漢惠帝元年(前194)

四月孝惠帝封養子劉武為壺關侯。惠帝六年(前189)改封晉淮陽王。

漢征和二年(前91)

七月衛太子殺江充兵敗,流亡在外,武帝震怒,壺關三老令狐茂上書白太子冤,待罪闕下。

建平四年(前3)

上黨地震。

元壽元年(前2年)

司隸鮑宣因罪流放上黨,居長子。

新始建國元年(9)

改襄垣為“上黨亭”。

新王莽天鳳二年(15)

歲大饑,人相食。盜賊蜂起,數千為群。

更始元年(23)

劉秀派大將馮異攻天井關,占據上黨兩城,襄垣未克。

更始二年(24)

赤眉軍西進長安,途經壺關。

建武二年(25)

劉秀遣宗正、劉延攻天井關,上黨太守田邑以上黨歸。改“上黨亭”為襄垣縣。

建武二十年(44)

匈奴掠擾上黨。

永平十三年(70)

漢明帝劉莊登太行到上黨。

永初五年(111)

羌人寇河東,至河內。以任尚為侍禦史,擊眾羌於上黨羊頭山,殺降者二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