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十年(167)
六州大水。五月丙申上黨地裂。
建寧四年(171)
上黨地裂。
中平二年(185)
夏秋之間,大將軍何進,令張楊率軍進入襄垣,與黃巾軍在西營血戰數日,黃巾軍援斷糧絕敗退。
建安七年(202)
曹操親率兵攻破壺關城(在今長治市區)。
建安十一年(206)
建安十年冬,高幹叛漢,占據壺關。曹操遣李典、樂進攻之未下,遂親赴上黨征戰高幹(曹滅袁紹後),兵出鄴城,登太行山,經羊腸阪,奪取壺關城。曹操率兵上太行時作有《苦寒行》一詩,記其事。
建安十八年(213)
曹操遣梁習於上黨取木材供鄴(在今安陽北)建宮室之用。
晉
元康四年(294)
郝散在穀遠(今沁源縣)發動起義。起義軍殺貪官,奪城邑,攻上黨,下太行,威震大河南北。
永安元年(304)
劉淵遣子劉聰和石勒進攻壺關,劉琨派護軍黃秀救之,被石勒殺死於白田,壺關遂陷。
並州刺史司馬騰因戰亂逃離晉陽,寄居於黎城台壁。
永嘉二年(308)
劉琨在襄垣城北築安民城。
永嘉五年(311)
武鄉、城北原上草木異狀,家園中人參葉茂如人。
鹹康三年(337)
法顯在襄垣龔家莊一個窮人家裏出生。
太和五年(370)
前秦派驍將王猛率十將、步騎六萬由長安東伐前燕,先克壺關(今長治市區)又占晉陽(太原),燕主派太傅慕容評麾三十萬大軍拒秦,在潞川(濁漳河畔)發生大戰,燕全軍覆沒,血染潞川,前秦以少勝多。
太元十一年(386)
九月慕容永稱帝於長子,史稱西燕。統轄上黨、太原、平陽、河東、樂平、新興、武鄉、西河等八郡,曆時九年。
太元十九年(394)
春後燕主慕容垂率大軍伐西燕。西燕主慕容永將大量軍用物資屯於黎城台壁,派重兵守衛。後燕軍於台壁南布陣。兩軍交戰,西燕軍大敗,傷亡八千餘人。九月,西燕亡。
本年
北魏割上黨,置襄垣縣為襄垣郡,轄屯留、長子、壺關、寄氏、樂陽五縣。
南北朝
北魏神瑞二年(415)
三月河西大饑,民夷數萬屯聚上黨。白亞栗斯於上黨聚集胡人,抗魏南進,被推為單於,年號建平。
北魏泰常五年(420)
襄垣廢郡複縣,隸屬鄉郡。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
二月太武帝至上黨,誅潞縣“叛民”二百餘家於鳳凰山(天塚山)。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
廢潞縣,置刈陵縣,縣城設於今黎城縣李莊鄉古縣村。
北魏景明二年(501)
壺關縣治移置於潁陽崗(今壺關縣常行鄉北行頭村)。
北魏建義元年(528)
複置襄垣郡,郡治設在襄垣縣,領五原(今故縣村)、襄垣、建義(今西王橋村)、刈陵(今黎城、潞城各一部)四縣。
北魏永安三年(530)
仆射爾朱世隆北巡至長子,十月與爾朱度律等共推長廣王曙為主。
曆算家李業興因製《戊子元曆》有功,封長子伯。
十一月爾朱世隆立王曄於長子事。
北魏普泰元年(531)
劃長子西部與寄氏一部分,建樂陽縣。縣治在今長子嶽陽村。(598年複歸長子縣)
北齊天保八年(557)
上黨大蝗。
太建五年(573)
於百穀山建神農廟。
北周建德七年(578)
改上黨郡為潞州,始有潞州之稱。
隋
開皇三年(583)
潞州築子城(今長治城西北隅)周圍三裏十步。
開皇十六年(596)
升沁源縣為沁州。於襄垣置韓州(605年廢)。
開皇十八年(598)
改刈陵縣為黎城縣。此為黎城縣名之始。
開皇二十年(600)
於今府坡街建成上黨郡衙署。
唐
武德元年(618)
襄垣複置韓州(638年廢),築城於甘水之南(今址)。轄襄垣、黎城、涉縣、銅鞮、武鄉五縣。
武德二年(619)
劉武周取長子、壺關。
武德四年(621)
置上黨縣(今長治縣),壺關縣移治於高望堡(今韓村山)。唐貞觀十七年(643)壺關移治清流川(即今址)。
貞觀三年(629)
李靖兵出潞州道。次年大破突厥軍。
貞觀八年(634)
於潞州置都督府。
貞觀年間,於沁源縣伏貴村(今郭道鎮伏貴村)建潔惠侯(即介子推)祠。
貞觀十二年(638)
房玄齡宰相全家人由山東淄博遷居襄垣黃家嶺,遂改為房家嶺。
景龍二年至四年(708—710)
李隆基以臨淄王為潞州別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