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史前—清代(1)(3 / 3)

開元十年(722)、十二年(724)、二十年(732)

李隆基(唐玄宗)登帝位後,3次到潞州。

開元十七年(729)

以玄宗曆試嚐在潞州,置大都督府。

至德二年至三年(757—758)

以羽林大將軍李抱玉兼澤潞節度使。後澤潞節度增領鄭及陳、邢、洺、趙4州。

乾元二年(759)

澤(州)潞(州)節度使王思禮在縣城東打敗史思明部將楊明,會合李光弼、郭子儀部包圍鄴城。

寶應元年(762)

汾陽王郭子儀為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史兼興平定國副元帥,曾駐銅鞮十餘年。

永泰元年(765)

以李抱真為澤潞節度副使,澤潞節度增領潁州。

永泰元年至二年(765—766)

遷昭義節度使署於潞州(領相、衛、貝、磁、邢、洺六州,兼領澤、潞),潞州始稱昭義軍。後,李抱真為昭義節度使。

貞元十九年(803)

丞相太保太師韓國公苗晉卿逝世,葬於東都洛陽龍門山。其婿韓愈作墓誌銘記其事。

元和九年(814)

秋,李賀到潞州,在此居住兩年多,創作了大量詩篇。

龍紀元年(889)

晉王李克用攻克邢州,歸駐三垂岡祝捷。

天祐二年(905)

潞城縣改稱潞子縣。後唐同光元年(923),複稱潞城縣。

五代

開平元年(907)

後梁兵十萬攻潞州。李嗣昭閉城固守,內外隔絕;晉王李克用派周德威援救。周德威駐軍於高河(今長治縣高河村),後梁於今長治市的南寨、北寨築夾寨以拒之。

開平二年(908)

晉王李克用死。其子李存勖新立,乘梁軍戒備不嚴,率兵屯黃碾(今長治市黃碾鎮),伏兵三垂崗,值晨霧直抵梁夾寨,分兵填塹燒寨鼓噪而入,梁軍大敗,解潞州圍。

顯德元年(954)

北漢南下攻周。先圍攻潞州,潞州節度使李筠敗。周世宗親征北漢,複奪取潞州。

建隆二年(960)

周昭義節度使李筠會北漢主伐宋。趙匡胤親征李筠於澤州,克其城,李筠赴火死,繼攻潞州,守將李守節(筠之子)降。

開寶元年(968)

宋帝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過潞州。八月,積雨累日未止。

太平興國三年(978)

宋太宗建威勝軍於銅鞮,廢沁洲,沁源屬威勝軍。

熙寧二年(1069 )

朝廷在潞洲設立一處紙幣發行機構“潞州交子務”,地址在潞州“子城”內(今上黨門北隅)。這是我國北方最早的紙幣發行機構。僅次於四川的益州交子務,為全國第二個發行紙幣的官辦機構。

熙寧五年(1072)

黎城縣並入潞城縣,元祐元年(1086)劃出,複置黎城縣。

建中靖國元年(1101)

冬潞州地震,壞城壁屋宇,壓死人畜不可勝計。

政和二年(1112)

發鳩山下漳源泉神廟,賜敕改為靈湫廟,祀炎帝之少女女娃。

靖康元年(1126)

二月金兵攻陷隆德府(元豐年間改潞州為隆德府),守將張確浴血守城,以身殉國。

三月河北製置使遣王德收複隆德府,擒金守將。

十一月金兵複陷隆德府。

宋時,今長治地區王彥為首的太行八字軍、梁興為首的太行忠義社及紅巾軍活動地域廣,聲勢大,一度收複太原。

天會六年(1128)

於潞州置節度使兼潞澤遼沁觀察處置使。

大定十三年(1173)

潞州民女崔法珍斷臂行募二十多年終於刻成的一套集大成的佛教經書,共計168113板,6980卷。大定十八年(1178),崔法珍將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視,在聖安寺設壇為崔授比丘尼戒。二十一年(1181),崔又將經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兩年後,崔法珍受封為宏教大師。700多年後,這套經書在趙城被發現,取名《趙城金藏》。1942年春,日軍密謀搶奪,太嶽區二地委報請延安,派部隊連夜將其秘密運走,在途中與日軍遭遇,激戰中8位八路軍戰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趙城金藏》搶運出來後,先是存放在沁源縣的一個山洞裏,抗戰勝利後又輾轉到長治高家莊北方大學,再轉運涉縣溫村。1949年4月30日,4330卷9大包的《趙城金藏》從涉縣經邯鄲安全到達北京,《人民日報》於1949年5月21日登載了“名經四千餘卷運抵平市”的消息。《趙城金藏》今藏於國家圖書館,與《四庫全書》、《永樂大典》、《敦煌遺書》一起,被視為國家圖書館的四大鎮庫之寶。

宣宗年間(1213-1223)

於潞州置潞州元帥府。

興定元年(1217)

蒙古發兵攻潞州,二年十一月陷潞州。不久,又被金收複。

中統元年(1260)

平陽路萬戶鄭鼎開潞河刁黃嶺道,以運上黨之粟。

至元十九年(1282)

潞城蝗傷稼,草木俱盡,大饑,人相食。

至元二十二年(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