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應用科技篇(1)(1 / 3)

信息的革命

每一次信息技術的出現和進一步發展都使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引起經濟和社會變革,使人類走向新的文明。

1900年的時候,人們靠電報進行聯係。摩爾斯電報的信號會隨著距離的增加逐漸減弱,在途中要經過手寫和轉換。剛進入20世紀時,電話還隻是少數享有特權者的專利,國際通話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人們已經認識到電話在全球交流中的潛力。一場在全球編織蜘蛛網似的電話線的競賽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20世紀20年代,美國和古巴之間鋪設了電纜,越洋通話成為可能。很快電話成了人類的耳朵和聲音的延伸,電話線迅速遍布全球。1956年,第一條穿越大西洋的電話線鋪設成功。6年以後,第一顆無線電通訊衛星發射升空,雖然它隻能每隔2郾5小時使用20分鍾,但是,人類已經能夠通過太空進行直接的洲際交流,世界終於聽到了自己的聲音。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是這個世紀的兩種交流方式,通訊衛星成了聯係它們的集合體。

1901年,摩爾斯電報中的字母S被從英國的康沃爾發送過了大西洋。電報的發明者馬可尼回憶說:“突然,我聽見三聲清脆的響聲,這代表三個電報信號點。多麼激動人心的時刻啊!電波終於穿越大西洋,克服崎嶇陸地的影響,傳到我的接收器上。”無線電就這樣誕生了,看不見的語言迅速穿越天空,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聯係在一起,這讓整個世界為之震撼。人們第一次聽到了發生在很遠的地方的新聞,不用身臨其境也能感受到世界的生動。

廣播是20世紀人類信息革命的先鋒,一個具有標誌性的產業崛起了,廣播為收聽者提供了難以言說的樂趣。廣播裏不斷變化的是新聞,談話是播放的錄音,歌曲是一種娛樂,而世界隻是在傾聽。

1926年,弗裏茲·蘭在德國創作了電影《大都會》,影片展示了未來社會的景象以及一些即將發生的事情。

1926年,在倫敦梭霍區一家飯店的閣樓裏,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向人們展示了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機械係統之一——電視。德國郵政業為貝爾德的研究提供了資金。1935年,在柏林的公共審片室裏,貝爾德手工操作的攝像機首次應用於常規播放。這看起來隻能算是個新奇事物。畫麵效果與新聞電影差得多,不過很快,電視機就得到了改進。1923年,美籍俄羅斯人弗拉基米爾·茲沃爾金為自己發明的顯像管申請了專利。1924年,他又申請了電子攝像機、光電攝像管的專利,這比貝爾德的演示還要早兩年。美國廣播公司發展了茲沃爾金的發明,這就是攝像機的鼻祖。1937年,英國廣播公司將貝爾德的攝像機換成了馬爾科尼·艾米公司的電子攝像機,它是光電攝像管的派生產品。

當彩色電視出現的時候,世界上已經有將近2億台電視,天空中布滿了天線。電視誕生後,很快就成為世界上最強有力的媒介,它永遠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電視報道新聞,播放節目,進行交流,雖然使用的語言各不相同,而表達方式卻是全球通行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觀眾可以同時觀看到同一畫麵,這是文化全球化的開始。什麼也逃不過攝像機的眼睛,它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加生動。在20世紀初,一條消息傳遍全球需要幾個星期,而現在,不管多麼讓人悲痛或者歡喜的消息,都會在瞬間完成傳遞。戰爭的場麵就在我們的起居室裏播放,我們還沒來得及反思,另一個故事就已經開始了。

總有一些人物影響著曆史,總有一些事件成就了某人,他們的言行是對曆史最真實的演繹。他們曾經璀璨奪目,秀美多姿;他們曾經飛揚跋扈,顯赫一時;他們曾經一言九鼎,位高權重;他們曾經憤世嫉俗,玩世不恭。如今他們中的一些雖早已離開世間,卻走不出光陰的痕跡。新聞、緋聞、真相、謎團,將成為曆史永存。這些舞蹈在天地間的靈魂,時至今日,曆久彌新。

可以移動的電話

移動電話是通過電磁波輸送信息的,我們所說的無線電覆蓋區域就是電磁波所能達到的地區。這幾年,移動電話的數量迅速增長,而相對於有限的無線電頻率資源來說,不免產生“僧多粥少”的麻煩。所以人們給電視、廣播及各處無線電通信規定了一定的頻率範圍,就像交通管理部門把馬路劃分成快車道、慢車道和人行道一樣,以有效地減輕或防止信息傳輸中的“塞車”。無線電波也被分成不同的頻段,指派了不同的通信業務。而分配給移動通信的頻率範圍是比較窄的,在同一地區,要是不同用戶使用同一個頻率,就會產生幹擾。

為充分利用無線頻率,解決頻率“擁擠”的問題,美國貝爾實驗室的通信專家於1947年率先提出了建立“蜂窩”式移動電話係統的設想。直到1979年,“蜂窩”式移動電話係統研製成功後,“僧多粥少”的矛盾才得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