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史蒂芬遜花了10餘年時間終於完成了對“布魯克”的改造,於1825年製成了“旅行者”號蒸汽機車,並於當年的9月27日在達林頓至斯托克鐵路上試車。那天,斯托克鎮人山人海,大家都要親眼觀看“旅行者”號是怎樣拖動6節煤車和20節客車的。機車在預定時刻開動了,它不負眾望,毫不費力地拖動450名乘客和90噸煤,以時速24郾1千米的高速,駛向達林頓車站。
試車圓滿成功,從此人類運輸史的機車也駛向了新紀元。
隨著性能優良的史蒂芬遜機車問世,人們很快發現鐵路運輸的優越性:運費低、速度快、運量大,尤其適用於大宗貨物。於是,大規模修建鐵路之風席卷英國,後來又波及美國,繼而又波及其他歐美主要國家,蒸汽機車的發明大大加快了西方主要國家的工業進程,世界格局也由此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很快,火車取代了馬車成為了陸上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為了適應大規模貨運和客運的需要,歐洲和美國加快了鐵路的修建速度。到19世紀末,世界上的鐵路已超過5萬千米。20世紀初,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也開始修建鐵路,到20世紀末,世界上的鐵路運營裏程已達到近百萬千米。世界上的絕大部分的貨運和客運任務都由火車來承擔。美國(超過30萬千米)、俄羅斯(超過14萬千米)、中國(超過8萬千米)、印度(超過7萬千米)、英國(超過2萬千米)、德國(超過2萬千米)、法國(超過2萬千米)、日本(超過1郾5萬千米)和南非(超過1郾3萬千米)是世界上修建鐵路最多的國家。
當然,隨著技術的改進與提高,火車的速度也遠非當初可比。現在,一般火車的時速都在80千米以上。火車的動力也由以前的蒸汽改為內燃機車或電力機車。在我國,更加清潔、高效的電力機車也已開始規模化使用。法國、德國、日本和美國是使用電力機車比較多,技術也比較成熟的國家。現在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又在研究速度更快、更清潔和無噪聲的磁懸浮機車,並已取得了初步成功。2003年,我國第一條磁懸浮機車在上海正式投入使用,它的時速高達450千米。
神奇的炸彈——地雷
在美國國防部製定了空地一體作戰的全球戰略後,美陸軍彈道研究所就曾預測到未來戰場將采用機器人地雷。他們這樣描述:進攻者麵前的戰場布滿跳雷,於是敵人想方設法開辟出一條狹窄的通道,然而電子計算機比敵人更狡猾,它以1%秒的速度準確測定哪顆跳雷應該爆炸。
在這場研製機器人地雷的競賽中,日本的軍工專家想,那些國家研製的不論是輪式“跳雷”,還是鴨式“飛雷”,雖然千奇百怪,但是無一例外都是從攻擊目標的外部實施進攻。這不僅使地雷的體積增長,容易暴露,從而降低戰場上的生存力,而且必然要增大機器人地雷的破甲裝藥量和技術裝置。這些弊端使他們聯想到,如果能把機器人地雷製造成像蜈蚣或蛇那樣,能從細微的小孔口甚至縫隙鑽進工事、坦克等目標的內部爆炸,那將有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作戰效力。很快他們便研製出一種叫做“活動索狀機械”的機器人地雷。
日本的軍工專家便模仿蜈蚣的這種性能製造出一係列活動鉸鏈和球狀關節,每一節裏都裝有微型驅動器,裝配起來的形態酷似蜈蚣。然後在“蜈蚣”的頭部安裝上“眼睛”“大腦”和“耳朵”等“自尋的”裝置。這樣的話,當它接收到目標電磁波、震動、紅外輻射等信息後,便迅速通過電腦鑒別出目標的性質,並按預定計劃決定是靠近目標鑽入其內部,還是繞道而行另選目標或者就地潛伏,待機而動。
據資料顯示,日本研製的這種“蜈蚣”機器人地雷,可以任意穿行於障礙物之間,甚至能機智地走出“迷宮”,靈活而又隱蔽地爬到坦克等重要裝甲目標裏或其薄弱部位,然後自行起爆。這種“蜈蚣”地雷還能悄然爬進深入地下的指揮所、導彈陣地等關鍵目標的工事內,以至在輸油管路中實施爆破。
改變戰爭麵貌的機槍
機槍是一種小口徑武器,隻要彈藥充足,扣住扳機不放,就可以連續射擊。
有些機槍裝置可以實現裝彈、射擊、退空彈殼等一整套操作的自動化。這一類型的手槍通常被稱做機械手槍,而這一類的機槍通常被稱做卡賓槍或來複槍。
現代機槍的前身是半自動火炮。1718年,英國發明家、律師詹姆斯·派克為自己設計的這種“防衛槍”申請了專利。這種槍像一把巨大的左輪手槍安裝在一個三腳架上,其槍管由鐵或黃銅製成,有10個預裝填腔,由手動旋轉。當槍管中彈藥耗盡,即插入另一個已裝填的槍管。據記載,1722年,派克防衛槍在7分鍾內連續射擊63個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