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探索進程的不斷加快,虛擬技術的運用也會越來越廣泛。相應地它必將會被人類極大地發展和應用。
連通世界的“網”
如果說“地球村”的形成始於電視,那麼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問世則毫無疑問的加速了這種趨勢。將來的世界就是一個互相連接的“網”。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在美國研製成功。它當時由1郾8萬個電子管組成,是一台又大又笨重的機器,體重達30多噸,占地有兩三間教室大。它當時的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運算。這在當時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最初的計算機比現在的大得多,也慢得多,效率很低,啟動的時候,周圍的燈光都會黯然失色。在最初的操作中,也會出現一些事故。第二代以晶體管為基礎的計算機出現於1947年。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有了矽芯片,我們現在使用的每一台計算機幾乎都是它在發揮作用。
對以前的商人來說,現在的辦公室太不可思議了。打字員敲擊鍵盤的“哢嗒”聲成為城市的背景音樂。裝有空調的辦公室一片忙碌的景象,信息被轉為二進製,像電子碎花紙一樣飄浮在計算機的空間裏。這些機器幫助人類完成最困難的工作,以及最細小的事情。
為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互聯網是由美國軍方創造的,這是他們研製生產原子彈的產物。20世紀60年代,由於擔心其他國家的導彈會使自己的防禦交流係統癱瘓,美國軍方將電腦用電話線連接起來。掌控所有信息的中心電腦不複存在,所有的信息都將被共享。這個係統很快就演變成了互聯網,也就是“萬維網”,這是出現在城市裏的新的龐然大物,它的用戶從1981年的2000名增加到1997年的上億名。由於不同的網頁保存在不同國家的計算機庫中,萬維網幾乎無法控製。到2000年,網頁的數量超過10億。沒有物理實體的產品開始具有價值,隻要有足夠的知識,“黑客”就能在澳大利亞布裏斯班的一間臥室裏竊取到最新的加拿大軟件,然後從信息高速公路上迅速消失。
在每一天裏,世界上都會鋪設大量新電纜,以迎接“數字革命”。
當傳遞高質量活動畫麵的技術成為可能,計算機和電視就將實現聯姻。到那時,新聞、體育節目、喜劇、廣告……人們的選擇將會無窮無盡,而且畫麵質量日臻完美。可以說,“數字革命”正在我們的注視下進行。
為了滿足隱藏在人們心底的那份逃避塵世的渴望,計算機技術營造出一個虛幻的世界,征服了我們的想象力。在這個虛幻的世界裏,沒有國界、沒有種族差異,文化的界限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第一輛蒸汽機車的發明
隨著瓦特蒸汽機的問世,第一次工業革命迅速展開。這時,動力問題解決了,但由於各行各業都在發展,對材料和燃料的需求量大增。於是,運輸的難題又擺在了人們麵前。
傳統的馬車運輸,由於其速度低、成本高、運量有限,已遠遠不能滿足大工業生產的需要。新的交通工具呼之欲出。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幾十年裏,許多人投身研製蒸汽動力機車,其中著名的就有耶維安、斯敏頓、莫多克等人。他們研製的蒸汽機車由於有太多的缺點和不足,根本就沒有實用價值。
最後,研製出具有實用價值的、方便快捷、性能穩定的蒸汽機車的曆史重任落到了史蒂芬遜肩上。
喬治·史蒂芬遜,1781年出生於英國的一個礦工家庭。貧寒的家境使他根本就沒機會接受教育。從8歲起,他便開始放牛貼補家用,一幹就是6年。別的孩子還在玩耍時,小喬治已過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擔。在別的孩子快要進入花季的年齡,史蒂芬遜卻進到了一家煤礦,當了一名見習司爐工,過早地品嚐了生活的滋味。但史蒂芬遜毫不為自己出身的卑微而消沉,而是積極地投入到本職工作中去,夜以繼日地學習機械、製圖方麵的知識,並付諸實踐,很快成長為一名機械修理工、機械師,最終成為蒸汽機方麵的權威。
1807年以後,史蒂芬遜開始研究、改造耶維安等人設計製造的蒸汽機車:
首先是把笨重的立式鍋爐改成輕便美觀、更實用的臥式鍋爐;其次是為蒸汽機車設計了軌道,這種軌道與傳統的馬拉車鐵軌有所不同,他在兩條路軌之間加裝了一條有齒的軌道,目的是防滑。再次,史蒂芬遜將車輪內側加上了輪緣,可以有效防止出軌。經過一係列努力,史蒂芬遜終於在1814年設計製造了一輛全新的蒸汽機車,取名“布魯克”。它形態粗笨,自重5噸,最打眼的是車頭上的巨大飛輪。在第一次試車中,“布魯克”牽引重為30噸的8節車廂以7千米的時速行駛。盡管這比以前的機車已大有進步,但仍因為其醜陋、漏氣、緩震性能差、易壞等缺陷受到人們的譏諷:“喂,史蒂芬遜先生,你那個醜家夥是妖怪,還是魔王,把我們的牛都嚇驚啦,你小心從上麵掉下來摔著!”史蒂芬遜對此一言不發,他要用事實來回答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