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應用科技篇(4)(3 / 3)

堅硬物體對貝殼的撞擊,可能會使貝殼上出現穿透數層微型“磚塊”的直線狀裂痕。但是粘住“磚塊”的有機膠最終會化解這種破壞。這種化解也許並不能完全消除裂痕,但它可以使裂痕的位置沿膠黏層有所改變,其寬度也比原先變窄了。這個過程還會持續下去,直到碰撞的能量被吸收,殼體停止開裂為止。由於裂痕不能沿直線穿過“磚塊”層,使得貝殼不但不會破裂,而且還會像原來一樣堅固。

深受貝殼研究啟發的武器研究專家們已經製造了新型複合裝甲材料,這種材料是仿造鮑魚殼的結構製造的,堅固而輕巧,是坦克的新鎧甲。

新型複合裝甲材料的研製成功,對於提高裝甲車的戰場生存能力,爭取戰爭的主動性,具有很大的幫助。

鋼鐵巨龍——火車

16世紀下半葉,在英國和德國的礦山和采石場鋪有用木材做成的路軌。在軌道上行走的車是靠人力或畜力推動的。1767年,英國的金屬大跌價,有家鐵工廠的老板看到堆積如山的生鐵,既賣不出去,又賺不了錢,還占用了很多地方,就令人澆鑄成長長的鐵條,鋪在工廠的道路上,準備在鐵價上漲的時候再賣出去。可是,人們發現車輛走在鋪著鐵條的路上,既省力,又平穩。這樣,鐵軌就先於火車誕生了。

鐵條上行車畢竟不是很方便,於是,鐵條得到了改進,做成凹槽形的鐵軌。

這種軌道可以防止車輪滑出,但容易在凹槽中積上石子、煤屑,鐵軌很容易損壞。於是,人們把鐵軌做成了上下一樣寬,中間略窄的形狀,這樣垃圾不易積起,鐵軌也不容易損壞。可是,這種軌道不是很穩,鐵軌受到衝擊,容易翻倒而導致車輛出軌翻車。人們又把鐵軌的下麵加寬,造成像漢字的“工”字形,這種形狀的軌道既穩定又可靠,一直沿用到今天。

那個時代鐵路已誕生,可是行走在鐵路上的車大部分是用馬拉的。1783年,瓦特的學生默多克造出了1台用蒸汽機作動力的車子,但效果不好,沒人用。1807年,英國人特裏維希克和維維安製造成功用蒸汽機推動的車子,可是這車子太笨重了,難以在普通的道路上行走,而他們也沒想到把這輛車放到鐵軌上去,所以不久也就棄之不用了。直到1814年,放牛娃出身的英國工程師斯蒂芬森造出了在鐵軌上行走的蒸汽機車,正式發明了火車。

斯蒂芬森出生於1781年,父親是煤礦上的蒸汽機司爐工。母親沒有工作。

一家8口全靠父親的工資收入生活,日子過得很艱難。14歲那年,斯蒂芬森也來到煤礦,當上了一名見習司爐工。他很喜歡這個工作,別人下班了,他卻認真地擦洗機器,清潔零部件。多次的拆拆裝裝,使他掌握了機器的結構。他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識,辛勤工作一天後,就去夜校上課。他從沒上過學,開始學習時困難重重。但他聰明好學,勤奮鑽研,很快掌握了機械、製圖等方麵的知識。一次,他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結合工作的實際,設計了一台機器。煤礦上的總工程師看到他設計的機器草圖,大加讚賞,這給了斯蒂芬森很大的鼓勵。

他學習工作更加努力、勤奮,不久便成了一名熟練的機械修理工。

斯蒂芬森總結他們失敗的教訓,開始研製蒸汽機車。1814年,斯蒂芬森經過長期鑽研,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在鐵路上行駛的蒸汽機車。在前進時,這台機車不斷從煙囪裏冒出火來,被稱為“火車”,但其貌不揚,醜陋笨重,走得很慢很吃力。有人駕著馬車與火車賽跑,譏笑他:“你的火車怎麼還沒有馬車快呀?”又有人責怪他,火車的聲音又響又尖又大,嚇跑了牛羊,引起了農民的恐慌。然而,斯蒂芬森並不灰心,繼續努力改進機車。

1825年9月27日,在英國的斯托克頓附近擠滿了4萬餘名觀眾,銅管樂隊也整齊地站在鐵軌兩旁,人們翹首以待,望著那臥榻蜿蜒而去的鐵路。鐵路兩旁也擁擠著前來觀看的人群。忽然,人們聽到一聲激昂的汽笛聲,一台機車噴雲吐霧地疾駛而來。機車後麵拖著12節煤車,另外還有20節車廂,車廂裏還乘著450名旅客。斯蒂芬森親自駕駛世界上第一列火車。火車駛近了,大地在微微顫動。觀眾驚呆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眼前的這鐵家夥竟有這麼大的力氣。火車緩緩地停穩,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歡呼聲。銅管樂隊奏出激昂的樂曲,7門禮炮同時鳴放,人們在慶祝世界上第一列火車的誕生。

這列火車以每小時24千米的速度,從達靈頓駛到了斯托克頓,鐵路運輸事業從這天開始了。

人類的變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