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年,美國工程師羅伯特·富爾頓(1765—1815)在法國建造的“鸚鵡螺號”是一艘更為成功的潛水艇,它是鐵質框架、外覆銅板的慢速手動曲柄潛水艇,長達6郾4米,能攜帶4人在水下停留約3個小時,直到氧氣耗盡。在一次演示中,該潛水艇成功炸沉一艘假想的敵艦。
1863年美國內戰期間,工程師賀瑞斯·漢利(1823—1863)依照富爾頓的設計為南部聯邦建造了一艘潛水艇,該潛水艇配備了炸藥,需要8個人驅動一根長曲柄杆轉動推進器。不幸的是,在第二次試驗中,潛水艇沉入海底,漢利與艇上人員一起命喪大海,不過他所設計的潛水艇卻於1864年在查爾斯頓港浮出水麵並成功襲擊北方邦聯軍艦“霍薩托尼克號”,隨後因為撞錘卡在敵艦的船體上而一起沉入海底。
1851年,德國士兵威廉·鮑爾(1822—1875)建造了“火潛者號”,該潛水艇能攜帶3人,由其中2名成員踩動踏車驅動潛水艇前進,但是這一設計並不成功。1855年,他又設計建造了更大的“海惡魔號”,長達16米,能搭載16人,“海惡魔號”較為成功,沉沒前共完成過130多次潛水。1863年,法國工程師西蒙·布爾茹瓦設計建造了試驗性潛水艇“潛水員號”,采用了能排出壓縮空氣的引擎。1888年,法國迎來了潛水艇建造史上真正意義的成功,工程師古斯塔夫·澤德(1825—1891)為法國海軍建造了“吉姆諾特號”,該潛水艇長17米,由功率達51馬力的電動馬達驅動1郾5米的推進器,其在海麵速度達11千米/小時,而水下速度也達到約8千米/小時。
另一些發明家試驗使用蒸汽作為推進力建造潛水艇。由英國牧師喬治·加勒特(1852—1902)設計建造的“我將再起號”采用木質結構,不過,它每次潛入水下之前都不得不熄滅鍋爐火,利用儲存的熱蒸汽作為動力在水下前進。
1882年,瑞典軍械商仿照加勒特的設計,建造了“諾登福特1號”,重達60噸,並攜帶魚雷發射筒。
美籍愛爾蘭裔教師約翰·霍蘭(1840—1914)提供了潛艇推進力問題的解決方案。由紐約芬尼亞協會(該組織由一群革命者組成,目標在於謀求愛爾蘭從大不列顛王國獨立)出資,霍蘭建造了一係列采用混合推進器的潛水艇。該類潛艇在水麵航行時,采用汽油機驅動推進,而水下行進時,則使用電動馬達推進器。1883年建造的“荷蘭1號”為單人潛艇,長達4米;1878年建造的“芬尼亞撞擊號”能搭乘3人,重19噸。1898年,經過一係列改進之後,“荷蘭6號”潛水艇下水首航,該潛水艇長16米,能夠以每小時11千米的速度在水下前進。同時潛水艇上還攜帶由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1823—1905)於1866年發明的自推進式魚雷,以及甲板機關槍等。1900年,美國海軍購買了這艘潛艇,後改名為“USS荷蘭號”。不久,該潛艇又配備了美國工程師西蒙·萊克(1866—1845)於1902年發明的潛望鏡。後者曾於1897年建造遠洋潛水艇“亞爾古號”。霍蘭前後賣給美國海軍6艘潛艇,並收到不少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海軍的訂單。
1908年,裝備柴油機引擎的潛水艇在英國下水試航,完成了潛水艇的最終演化。隨後柴油機成為潛水艇的標準動力裝置。1955年,美國海軍訂購的“鸚鵡螺號”潛艇首次采用核動力裝置,成為世界上首艘核動力潛艇。
貝殼與複合裝甲車
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貝殼有著十分巧妙的構造。由於這種軟體動物堆砌生物組件的技巧非常高超。所以,這些貝殼的硬度是原料碳酸鈣的10倍。
十字切開的鮑魚殼在普通顯微鏡下看上去是由一層層的碳酸鈣組成的,這些碳酸鈣厚度僅有0郾2毫米,不過,在顯微倍數提高以後,可以看到每一層碳酸鈣又是由更多的每層厚約0郾5微米的層狀結構組成的。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薄層是由一種有機糖蛋白膠將一排排頭尾相接的微型碳酸鈣“磚塊”固定而成的。這些薄層是互相錯開的,每塊“磚”碼放在另兩塊頭尾相接的“磚”上麵。海螺殼則有更加精細的結構,它的一排排的微型“磚塊”以人字形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