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發展的高級層次是具有“大腦”的智能型機器人。它像人一樣具有感覺,也就是說它能將味覺、觸覺、嗅覺甚至聽覺融合在一起。智能機器人,是機器人家族中的佼佼者。它能進行邏輯分析、推斷決策,並且有自覺和自製的能力。由此,我們可以這麼說,機器人也在進化,這點也是和人一樣的。
機器人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到精密的裝配工作,都幹得得心應手。機器人還能裝配機器人,為自己“傳宗接代”。機器人還特別勇敢。不管是幽深的海底,還是高遠的太空,甚至是麵對讓人談“核”色變的反應堆,它們都有膽量闖一闖。
機器人常在海底尋找飛機殘骸和遇難船隻。比如1985年6月23日波音747客機在大西洋上空失事,它的黑匣子,就是機器人“聖甲早10號”在海底找到的。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爆炸後的殘骸搜尋工作也是機器人協助完成的。
而機器人更是實現了人類的太空夢。1997年7月4日美國“漫遊者”六輪火星探測機器人在8個月的漫漫旅途之後登上了火星,開始了探險的曆程。
1986年,機器人參加了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搶險工作。由於核電站對人體有輻射作用,這使機器人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核反應堆裏的機器人具有很強的自我適應性。這種機器人,除了移動和旋轉自由靈活外,還具有視、聽、觸等感官,與剛開始的機器人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
機器人不僅直接參加生產活動,還為人類提供多種服務。在國外,經常拋頭露麵的“娛樂機器人”,由於能歌善舞,能說會道,很招人喜歡,它們常在展覽會上接待客人,招攬生意,這已經不再是新鮮事了。另外還有些服務型機器人,它們可以照顧殘疾人,為盲人引路,甚至可以為家庭和公共場所提供清掃衛生等服務。
另外新一代的智能機器人已經在醫護領域初露鋒芒。在美國,機器人成功地為一名心髒病患者施行了心髒手術並進行了縫合。由於機器人精確度高,且不含感情色彩,使預定的方案能夠絲毫不差地在患者身上實施,所以,稱它為“最冷靜的外科醫生”不足為過。
當今機器人的發展日新月異,世界機器人目前的平均密度是萬分之一,也就是說,每1萬人就擁有1台機器人,到21世紀中葉,將會發展到平均1000人就擁有1台機器人。美日等國都製訂了大規模的機器人發展計劃。機器人的發展前景是美好的。智能化、小型化是機器人的發展方向,而且將來機器人也會更靈活、更精確、更便於使用,也更安全可靠。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機器人也會走進你的生活,或許將來會成為你家庭一員。將來有一天,機器人或許也會變得像人一樣充滿感情……
航天器的“軟著陸”
1997年7月4日,美國采用特別的防護技術——防碰撞氣袋,使“火星探路者”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麵成功“軟著陸”。探測器所攜帶的6輪火星車“火星漫遊者”號在防碰撞氣袋的保護下毫發無傷地登上了火星表麵,充分發揮了它作為這次探測的主角的作用。這是人類的車輛首次在火星上行駛。
人類進軍火星的第一步是使探測器掠過火星,在掠過火星期間用儀器對火星進行考察。
第二步是向火星軌道發射探測器,使探測器環繞火星作長期觀察。
第三步是向火星表麵發射探測器,使探測器放出著陸器在火星“軟著陸”。
這次以“火星探路者”號為代表的火星探測第四階段,主要目的是通過6輪火星車“火星漫遊者”號實現對火星較大範圍的移動考察。這輛火星探測車是在地麵工作人員的遙控之下工作的。
其實,早在掌握“軟著陸”技術之前,人類還使用過“硬著陸”方法,也就是不對著陸器裝備采用任何減速裝置的撞毀式方法,利用著陸器墜毀“以身殉職”前的短暫時機進行探測。例如人類航天史上第一個到達行星表麵的探測器就是在金星“硬著陸”成功的,該探測器就是蘇聯於1966年3月1日發射的“金星”3號探測器。
在這次探索火星的過程中,如果著陸失敗,耗資2郾63億美元的“火星探路者”號就會毀於一旦。於是開創了航天器“軟著陸”的先河,采用了防碰撞氣袋防護著陸法。這種方法,說“軟”卻“硬”,似“硬”實“軟”。
何謂防碰撞氣袋防護著陸法呢?科學家們給“火星探路者”號著陸器穿上了一件由可充氣氣袋組成的蓬鬆外衣。當著陸器飛行至距火星表麵160千米的高度時,由於製動火箭和減速降落傘的作用,著陸器的速度已減至每秒20多米,然後不再減速,就像是“硬”著陸一樣直接衝向火星表麵,著陸器的質量達570千克,以這樣的速度撞在火星表麵上,所產生的衝擊力是巨大的,著陸器一定會因受到巨大衝擊力而被摔得七零八落。但在距撞上火星表麵還剩8秒鍾的時候,裝在著陸器外表麵上的幾十個氣袋(每塊麵板上6個)同時充起氣來,瞬間充氣形成了一個直徑達6米多的球體,砰的一聲震動,落到火星表麵上,立即又被彈起將盡20米高,彈跳了3次,又滾動了1郾5分鍾才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