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陸器及其內部所攜帶的儀器卻都安然無恙。
氣袋中的氣在著陸後幾小時內被放掉,著陸器的麵板打開,造價2500萬美元的火星車“火星漫遊者”號駛向著陸器的坡道,在地麵工作人員的遙控下,開始了火星上的科學考察工作。
這次利用防碰撞氣袋“軟著陸”成功的經驗,為以後航天器的“軟著陸”開辟了一條更加安全、簡便、省錢的道路。科學探索的道路是永無止境的,人類在這條道上一定會越走越寬廣,世界航空航天技術也一定會越來越發達。
上帝的禮物——風力發電
煤和水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如果不節約利用,總有一天它們都會枯竭。而風,卻是一種用之不竭的能源,隻要空氣在流動,就會有風。於是科學家們不斷研究,充分利用風能建立風電場,把它應用在發電技術上。
一般沿海、海島和邊遠的山穀風力資源比較豐富,近年來一些國家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在這些地區建起了“風車田”,即我國所稱的“風電場”。一排排風力發電機排列有序地坐落在風電場裏,將發出的強大電力送入電網。的確,風電場發電成本較低,建設工期短,是充分利用風能最有效的方式。
隨著美國開發風電場的成功,世界上許多地方也都紛紛建起了風電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洛杉磯以北,由5100台風力發電機組成了一個規模巨大的“風車田園”,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風電場,一年能發電14億千瓦時。
我國到1996年為止已建成17個風電場,全國風能資源總儲量16億千瓦。我國風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在新疆,共有9大風區。我國最大的風電場是新疆達阪城二發電場,總裝機容量為1郾07萬千瓦。
雖然風能具有無汙染、可再生等特征,但是要想利用風力來發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風也是變幻不定的,它時而轉向,時而大小不定,並不為人控製。尤其是,空氣密度僅是水的1/816,所以想讓風能與水能效率相同,就要做比水輪機直徑大幾百倍的風力機風輪。可是,風力發電機的風輪葉片又不能做得過長。1945年在格蘭帕斯諾布的一台125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運行了16個月,後因無力支撐重達8000千克的葉片而最終折斷了。所以必須降低風力發電的成本,提高風力發電機的效率。盡管風能難於駕馭,人們還是千方百計地想利用它。1891年丹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風力發電站。美國也是搞風力發電較早的國家之一。我國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已達到2郾6萬千瓦,對風能的利用發展迅速。在我們國家,利用風能的最大特色是建立了許許多多1千瓦以下的微型風力發電機,它們為捕捉風能立了大功。其實微型風力發電機結構簡單,發電機發電就是靠安裝在風力機水平軸上的兩個葉片的風輪迎風轉動。風力發電機可以通過蓄電池把用不完的電貯存,需要時再用。如果風力太大,風力機承受不住,風輪就會在製動裝置控製下停止轉動。
現代的風力機一般由風輪係統、傳動係統、能量轉換係統、保護係統、控製係統和塔架等組成。風輪軸和裝在軸上的葉片組成的風輪是風力機的主要構成部分。風吹動葉片,使風輪旋轉,再通過傳動軸的帶動,發電機就能發電了。
葉片形狀類似於直升機的旋翼。
目前研製的風力發電機有很多成本不高的類型。按額定功率的大小,可劃分為小於1千瓦的微型,1—10千瓦的小型,10—100千瓦的中型和大於100千瓦的大型發動機。
而最常用的風力機是水平軸風力機。這種風力機在風速超過額定值時,風輪將被提起,從而起到自我保護作用。它的風輪軸與地麵是平行的,葉片繞水平軸線旋轉。現在一些國家正在研製垂直風力機。顧名思義,這種風力機的風輪軸與地麵是垂直的。它不像水平軸風力機那樣,方向隨風向轉動,而是可以在任何風向下運行,它方便的設計、製造、安裝和運行很有發展前途。因為海麵寬闊又毫無阻擋,所以海洋上的風力資源更為豐富。科學家根據海風的特點,專門設計了使海上風能得以充分利用的風力機。
近年來,除了傳統的風力機外,各國科學家還在加緊研究探索怎樣通過較小的風輪掃掠麵積來收集更多的風能,以便發明出發電效率更高的各種新型風能轉換裝置。
我們相信,經過不斷的努力,風電場會設計得更完備,風力發電技術也會越來越高,為人類提供更多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