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人體奧秘篇(2)(2 / 3)

目前,人類對艾滋病的研究已取得許多重大成就,但它究竟怎麼起源,至今說法不一,很多專家認為這種爭論還隻是一個開始,要想弄清艾滋病的來源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血型係統的發現

血型係統是根據紅細胞膜上同種異型(或表型)抗原關係進行分類的組合。目前人類發現的血型係統有ABO血型係統、MN血型係統、P血型係統、Rh血型係統、HLA血型係統等20多個血型係統,最常檢測的是ABO血型係統和Rh血型係統。人們通過研究和總結人類300多年以來輸血曆史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最終發現了人的血液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為安全、有效地使用輸血醫療方法鋪平了道路。

1818年的一天,英國的生理學家、婦產科學家詹姆士·博龍戴爾醫生接收了一位難產的孕婦。在孕婦生產時突然發生了大出血,怎麼辦?如果不及時給孕婦輸血,她就必死無疑。善良的詹姆士醫生為了拯救孕婦的生命,在征得孕婦丈夫的同意後,果斷地作出決定,立即為孕婦輸血。詹姆士將一名健壯的男子的血輸給了那位失血過多的產婦,終於使她得救了。但隨後的多次實驗證明並非每個受血者都能夠獲得救治,甚至有的還出現嚴重的生理反應而加速了死亡。

在以後的幾十年裏,許多科學家都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人輸入別人的血安然無恙,而有的人卻會出現不良反應,甚至導致死亡?”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斯坦納也在思考著同樣的問題。有一天,他終於想到:會不會是輸入的血液與受血者身體裏的血液混合產生病理變化,而導致受血者死亡?

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發現紅細胞和血漿之間發生反應,也就是說某些血漿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紅細胞發生凝集現象,但也有的不發生凝集現象。於是他將22人的血液實驗結果編寫在一個表格中,通過仔細觀察這份表格,發現表格中的血型可以分成3種:A、B、O。

1902年,蘭德斯坦納的兩名學生把實驗範圍擴大到155人,發現除了A、B、O三種血型外還存在著一種較為稀少的第四種類型,後來稱為AB型。1927年,經國際會議公認,采用蘭德斯坦納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確定血型有A、B、O、AB四種類型,至此ABO血型係統正式確立。蘭德斯坦納也因貢獻意義的重大,在193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

人類的紅細胞含有兩種凝集原,分別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類血清中則含有與凝集原對抗的兩種凝集素,分別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按照紅細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類血液分為四種類型:凡紅細胞隻含A凝集原的,就叫做A型;紅細胞中隻含B凝集原的,叫做B型;紅細胞中A、B兩種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紅細胞中A、B兩種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同時從調查研究中還證明,每個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與他自身紅細胞凝集原相對抗的凝集素。因此,A型人的血清中隻含有抗B凝集素,B型人的血清中隻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兩種凝集素都沒有,O型人的血清中則兩種凝集素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