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人體奧秘篇(2)(3 / 3)

凡是互為對抗的凝集原與凝集素相遇,血液就會發生凝集,而導致受血者死亡。輸血的時候,主要是考慮獻血者的紅細胞與受血者的血清之間是否會發生凝集反應。按這個道理就可以推斷出A、B、O、AB血型之間在輸血時的相互關係。

科學是無止境的,對於血型的研究也不例外。1940年,蘭德斯坦納與維納用恒河猴的紅細胞注射到豚鼠腹腔,經反複注射後,發現豚鼠血清中出現了抗恒河猴紅細胞的抗體(即RH抗體)。用含有RH抗體的血清與人的紅細胞混合,發現有85%的人血液發生凝集,說明這些人的紅細胞中含有RH抗原,故稱RH陽性血型;另外15%的人的血液不凝集,說明其紅細胞不含RH抗原,故稱RH陰性血型。這樣另一套血型係統產生了,即RH血型係統。其實在人類的血型中還有很多的秘密,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經過科學家們不懈的努力,人類定會在人與人之間的血型分類、鑒別上得出更加深入和細致的結論。

為什麼人會做夢

夢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它究竟能不能預卜吉凶?它受不受人世間自然力量的安排和支配呢?這些問題一直都吸引著曆代學者去探討。然而真正係統而比較準確的研究還是近現代的事。

1900年,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夢的原因。他認為,夢是一種願望的滿足。在多種多樣的願望中,他更為重視性的欲望。認為性欲是人的一種本能,而本能是一種需要,需要是要求被滿足的,夢就是滿足的形式之一。弗洛伊德還認為,夢是有意義的精神現象,是一種清醒的精神活動的延續。借助夢可以洞察到人們心靈的秘密。夢是無意識活動的表現,人在睡眠時,意識活動減弱,對無意識的壓抑也隨之減弱,於是無意識乘機表現為夢境的種種活動。

弗洛伊德的學生阿德勒則認為,做夢是有目的的。夢是人類心靈創造活動的一部分,人們可以從對夢的期待中,看出夢的目的。夢的工作就是應付我們麵臨的難題,並提供解決之道。夢和人類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每個人做夢時,都好像在夢中有一個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都好像他在夢中必須努力追求優越感一般。夢必定是生活樣式的產品,它也一定有助於生活樣式的建造和加強。人在睡眠時和清醒時是同一個人,由白天和夜裏兩方麵表現結合起來才構成了完整的人格。人在睡夢中並沒有和現實隔離,仍在思想和諦聽。夢中思想和白天思想之間沒有明顯的絕對界限,隻不過做夢時較多的現實關係暫被擱置了。夢是在個人的生活樣式和他當前的問題之間建立起聯係,而又不願意對生活樣式作新要求的一種企圖。它是聯係做夢者所麵臨的問題與其成功目標之間的橋梁。在這種情況下,夢常常可以應驗,因為做夢者會在夢中演習他的角色,以此對事情的發生作出準備。

弗洛伊德的另一名學生榮格認為,夢就是集體潛意識的表現。重視潛意識,尤其是集體無意識,是理解和分析夢的前提,夢具有某種暗示性。夢所暗示的屬於目前的事物,諸如婚姻或社會地位,這通常是問題與衝突的根源所在。夢暗示著某種可能的解釋。同時夢還能指點迷津。

可以說,弗洛伊德、阿德勒和榮格對夢的心理機製,夢的成因以及夢的作用和意義等方麵,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貢獻。

世界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從生理機製方麵解釋了人為什麼會做夢的問題。

他認為,夢是睡眠時的腦的一種興奮活動。睡眠是一種負誘導現象。大腦皮層興奮過程引起了它的對立麵——抑製過程,抑製過程在大腦皮層中廣泛擴散並抑製了皮層下中樞,人便進入了睡眠狀態。人進入睡眠時,大腦皮層出現了彌漫性抑製,也就是抑製過程像水波一樣擴展,當人熟睡時,彌漫性抑製占據了大腦皮層的整個區域以及皮層更深部分後,這時就不會做夢,心理活動被強大的抑製過程所淹沒。當淺睡時,我們大腦皮層的抑製程度較弱,且不均衡,這便為做夢提供了條件。

現代科學發達,可以通過實驗分析來逐步揭開夢的奧秘,有的科學家認為:

夢是快速眼球運動中“意像”的集合,在快速眼球運動睡眠(REN)就會產生夢境,此時腦電波振幅低、頻率快,呼吸和心跳不規則,周身肌肉張力下降。

當這時候叫醒睡眠者,他會說:“正在做夢中。”如果不斷地叫醒(打斷其夢),會使其情緒低落、精神不集中,甚至暴躁和性急,筆者認為,這是破壞了人的心理平衡的緣故。睡眠必須是完整而不斷的,夢的完成對心理平衡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