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2(1 / 2)

這曲《春江花月夜》,改編自琵琶曲《夕陽簫鼓》,明清時就早已流傳,後樂師根據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現在的《春江花月夜》。也許《琵琶行》裏的詩景彈出來,也當是這樣的一曲《春江花月夜》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憂愁總是屬於詩人共有的情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所以在這樣的春江花朝秋月夜裏,往往取酒還相傾。

而樂師臨江撥琵琶,再怨恨的情緒也會隨著那景而波動,見花而媚麗,見月而清淡,見江而婉轉有情……

樂曲開頭是“江樓鍾鼓”,以琵琶模擬鼓聲點點,在一人成大戲、一器成眾樂中在箏奏出的波音暗湧之上,那琵琶如春扇打開春光浮現,這樣不安定的喧囂宛若那萬物試音花鳥試啼江水試鳴,之後即刻進入淡定的正戲裏,一出優美的旋律,如谿路煙開江月出,讓那許渾夜歸驛樓時望江見此月,而畫出一首這樣的詩來:“水晚雲秋山不窮,自疑身在畫屏中。孤舟移棹一江月,高閣卷簾千樹風。窗下覆棋殘局在,橘邊沽酒半壇空。早炊香稻待鱸鱠,南渚未明尋釣翁。”

第二段“月上東山”,主題音調高四度,月緩緩上升,升上東山。那月離山一丈,風吹花數苞嗬,星倚水湄沈。

第三段“風回曲水”,曲調層層下旋如花瓣因風旋落卻又不落,在水麵上浮轉往複回升,一時風生水起,待得風回水落三清月,落花狼藉酒闌珊。

第四段“花影層疊”,四個快疾繁節的樂句中,那花瓣一層疊著一層花瓣,層層洶湧如錦上層層添花,花影落停之後,如見陸龜蒙的詩:“幾年無事傍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覺後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

第五段“水雲深際”,音樂先在低音區如回旋在水麵,然後八度跳躍若入雲頭,雲水之間飄飄渺渺,那斷岸煙中失,長天水際垂。這氣氛是遠帆花月夜,微岸水天春,而那氣勢又如杜甫的詩:“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第六段“漁舟唱晚”,寂寂深煙裏,漁舟夜不歸。那夜色清涼,山水清亮,遙望漁舟,不闊尺八,憑闌一嘔,已覺空喉。所以,當歌一曲漁歌,讓那江月皎潔,襯那江花妖嬈,而那人聲激蕩著江水之聲,所以在此快而有力的樂隊合奏中一時聲色鼎沸。

第七段“洄瀾拍岸”,琵琶以“掃輪”的技法如千軍萬馬橫水而過,掀起驚濤拍岸。一時,滿江,碎月搖花,那顏色傾翻。

第八段“欸乃歸舟”,音樂由慢而快、由弱至強,在箏劃奏的聲如流水之音中,那波浪層層暗湧,而櫓聲漸漸清晰。歸舟的詩總有著如劉昚虛般淡淡的惆悵傷懷:“駐馬渡江處,望鄉待歸舟。”而這歸舟的曲卻是一夜泛江浮歡後的意興闌珊。那歡娛仍如浮萍被船槳蕩開又合上前來追逐,在這樣紅蓮照晚、花底明人眼的夜,“無限遊人誰惜倦,隻有衰翁心懶。笙歌緩引更籌,更闌客散添愁。香霧半窗幽夢,煙波千裏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