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三過後,葉紫尋她爹和三叔就開始撒穀子,收蠶豆,割小麥,日日早出晚歸。天雖然還是寒冷,可是墨竹村的打穀場上已是熱火朝天,家家戶戶忙著把收割回來的蠶豆與麥子趁著天晴曬幹打好。收割結束,就要開始春播了,一年的生計便也開始了。
年初七,錦京又有詔曰:太祖武皇帝,三十日而葬,然儲嗣未定,國不可一日無君,四大親王合議,先皇四子,總角之齡,文武出眾,性堅而敏,先帝亦有立其為儲君之慮,然天不憐見,先帝未能下旨,今四大親王奉先帝之意,擁立先皇四子為帝,共佐登基,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慰先帝之心,以繼先祖基業。正月十七,太祖武皇帝梓宮入東陵。正月三十,國喪結束,二月初一,皇上行登基大典,改年號天聰。至此,錦繡大地又開始恢複勃勃生機,天聰元年伊始。
日子如流水一般逝去,轉瞬便到了天聰三年,葉紫尋也從一個繈褓小兒長成孩提之童。在她快滿周歲之時,開口叫了第一聲“爹”。當時她爹欣喜欲狂,直喚團娘,在她爹娘的諄諄教導和殷切地期望下,在抓周之際她已經會說很多話了,不過為了不引起懷疑,她每次隻說兩三個字,半句也不敢多說。
天聰元年,五月初一,是葉紫尋抓周的日子。那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葉紫尋斟酌了許久,終於決定先抓針線,再抓了一支毛筆,本想著就這兩樣吧,可是看著周爺爺殷殷的目光,她想起了他每次趕集必會給她帶禮物,或是些小玩意兒,或是些小點心,時常抱著她說:“丫頭,爺爺就等著你長大,等你長大,爺爺就把這點醫術交給你,你是個丫頭,雖不需要靠這個營生,但是明些藥理總是好的,權當留條退路。”想到這些,葉紫尋心裏再次充溢著溫暖,所以她又在旁邊拿起了白芷。周爺爺一看,大步過來把她高高舉起笑道:“丫頭,不愧是我的孫女,心到不小,竟抓了三樣,小子也沒你貪心。”周圍眾人也紛紛向葉文定道喜。葉紫尋的抓周禮在一片道賀聲中結束。
於是自滿周歲,周爺爺更是日日帶著葉紫尋,美其名曰:耳濡目染。葉紫尋終是在周歲半的時候學會了走路,日日跟在周爺爺的身後,到三歲時我確實已經認識了不少藥材。在天聰二年的歲考中,葉紫尋的二叔文卓名列一等,取得了參加鄉試的資格,成為了生員。葉家一下子在墨竹村和墨南縣城也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人家。
三年以來,葉紫尋日日均小心翼翼,絲毫不敢流露出與周圍孩童太多的差別,連說話走路也不敢輕易嚐試,終是等到他爹娘開始教,才慢慢學會。三年來,對錦繡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就墨竹村來看,生產力確實低下,以葉家為例,葉家在墨竹算是個小地主了,現有田地四十五畝,其中上田有二十五畝,土肥獲多,全是自家耕種,豐年每畝可收三石,每歲可得米七八十石矣,下田十二畝,均佃給表舅葉平安家,表舅夫妻二人極力耕種,豐年每畝亦可得二石,每歲亦可得米二十多石。這十二畝的田賦由表舅家承擔,每年給葉家三兩銀錢。其餘八畝均為旱地,春播玉米秋種小麥,這八畝旱地是後來開墾荒地而得,不用交田賦,這八畝所產玉米主要用來喂豬和養雞鴨,小麥主要做口糧,這日子倒也過得還不錯。
葉紫尋因著前世是學經濟新聞的,知道國家政策對老百姓的影響有多大,也習慣性地會關注政經方麵的消息,於是她通過種種探聽和自家經曆了解了錦繡的賦稅政策。在錦繡一統之前,由於多年征戰,因之饑癘,征求運輸,百役並作,凡富人多丁,率為官為僧,以色役免,貧人無所入,則丁存,故課免於上而賦增於下,是以天下殘瘁,蕩為浮人,鄉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迨七十年。
於是天嘉元年宰相司馬炎遂向太祖皇帝奏曰: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以製入。戶無土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中丁,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分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幸。居人之稅,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為治庫兵(兵器)車馬,夏秋兩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田畝之稅,率以大曆十四年墾田之數為準,而均征之。夏稅上田每畝六升,下田每畝四升,秋稅上田每畝五升,下田三升,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逾歲之後,有戶增而稅減輕,及人散而失均者,進度長史,而以度支總統之。折物為錢,亦可交實物。
故《錦繡通典》稱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其虛實,貪吏不戒而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歸於朝廷。收入公稅,增倍有餘。遂令賦有常規,人知定製。貪冒之吏,莫得生奸,狡猾之氓,皆被其籍。誠適時之令典,拯救之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