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1999年版)(1 / 2)

寫此書的起因是一位出版社的編輯楊剛約我寫一本“自傳”,介紹“出道”的經曆。我年紀輕輕,當然不能寫什麼自傳。但他堅持說他是想讓我麵對現在的青年人,說說我“事業有成”的經曆與心得,以便“傳道”於人,勉勵後來者更好地成功。

麵對這位不怕出一本毫無市場價值的“書生自傳”而賠錢的執著編輯,我不得不認真考慮,最終想到了我的專業:經濟學。我想到:我們是否可以用經濟學的原理來分析、解釋我們生活中、事業上的各種現象;用經濟學的基本方法來說明我們人生在世所麵臨的各種選擇以及我們進行選擇時麵臨的各種製約條件;用經濟學的基本邏輯來闡明我們這些社會動物的行為方式與行為邏輯。也通過這種方式,來表明經濟學是怎樣的一門平易的學問:它不僅能說明國民經濟、國際市場運行之類的大問題,而且能夠說明我們個人生活、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小事”。它可以使我們在麵臨人生事業的各種選擇問題上,有一種更為清晰的思維方法,麵對林林總總的社會現象、人生百態,能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於是便有了這本在業餘時間寫下的《經濟人生》。

仔細想一想,長期以來在談論人生的各種論著中,一直缺少一點“經濟學”的聲音。人人都有一份並僅僅隻有一份人生,因而人生總是大家所共同關心的一大主題。每個人都可以並且確實經常“業餘”或“專業”地談論這一主題。在人文社會科學諸學科當中,經常談論人生道理的大概有三種人: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而在社會上,“人生問題”的職業談客,便是作家、社會教育工作者、教師,以及牧師、神父等。比如說作家,包括小說家、詩人、報告文學家、散文小品文家等,他們用記錄下或創造出的形象來刻畫人生,把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受,寫進作品中去,用張三的嘴讚美,用李四的嘴罵人。又比如社會教育工作者,以青少年為對象,用正麵教育的方法,向那些未成熟的心靈,灌輸一些鼓勵人們“天天向上”的生活哲理。但在這眾多聲音中,經濟學的聲音卻曆來十分微弱。人們(包括一些經濟學者在內)通常把經濟學單純地理解為:(1)對國家、社會來說,是如何管理國家經濟或經營企業的學問;(2)對個人來說,如何“發財致富”的學問。其實,經濟學很早就被人們定義為一門“選擇的科學”。許多經濟學家還有一種更為廣義的經濟學的定義,即認為它是研究人類行為與效果關係的科學,屬於“人類行為效果學”。它研究一個社會、一個企業、一個組織或是個人,如何在各種內部、外部、主觀、客觀條件和標準的製約下,根據自己想要達到的一定目標,進行理性選擇,從而以最小的成本,最少的代價,取得最好的效果。經濟學的一切定理、規律、結論,都是建立在個人或個別企業、個別政府的行為和選擇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它從各個方麵說都十分適合於對人生或人的行為的分析。所以我很納悶,眾多的經濟學家怎麼在這麼長的時間裏忽視了這麼一塊大的“陣地”不來占領,也來談論談論“人生”這個“有人在便有陣地在”的永恒主題。

世上的人們,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各人有各人的條件,各人有各人的興趣愛好,但各人都可以在自己特殊的條件下追求自己獨特的生活,各種不同的“活法”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從而在任何平凡的生活中,都能夠體驗到同樣有用的生活道理。經濟學有時看上去很複雜、很深奧(有時是被經濟學家們自己搞得很複雜、很深奧),其實它的一些基本道理,說破了之後是很平易的,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存在於你我之間。同時它也是很有用的,許多其他學科的人長期糾纏不清的問題,用經濟學的方法一分析就會變得很清楚。搞經濟學的人(像筆者自己),不一定能升官、發財,也不一定活得很好(經濟學其實是研究別人——也就是社會——如何“發財”的學問,而不是自己如何發財的學問。研究自己如何發財的學問是“商業管理”);整天研究怎麼做經濟上的“算計”,告訴別人該怎麼“算計”怎麼“選擇”的人。自己的生活可能一塌糊塗,但經濟學對於理解社會、理解人生、理解自己以至自我解嘲是很有用的。生活是一個複雜的多麵體,有時複雜得令人困惑。因此,多一個角度、多用一種理論、多一種方法對其進行分析,總會使我們加深對它的理解,活得更“自覺”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