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1999年版)(2 / 2)

因此我想這樣一種以“生活中的理性選擇”為主題、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人生百態的嚐試,可能不無價值。

這不是一項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研究,因為我不想,也不大可能從這本書的寫作中提出什麼新的理論命題。但全書的內容與結構,是符合一定的理論邏輯的:它實際上是在一般的經濟學理論體係的框架之下,分析人世間的一類特殊的問題。因此,本書各章“生活化”的標題,其實可以轉化為以下這些“標準化”的經濟學教科書標題:

第一章 導論:稀缺性與選擇的約束條件

第二章 效用與偏好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目標函數的多樣性

第六章 “外部性”

第七章 生產要素與生產函數

第八章 需求與供給

第九章 投入與產出

第十章 預期與風險

第十一章 市場均衡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案例分析

從具體素材的選擇上,應該說全書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在每個理論環節上都隻是一些信手拈來的實例加以說明。因為我想理論如果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它就可以對任何一件,無論是大是小的實例進行分析,隻不過不同的事例能夠更突出、更明確地說明不同的道理。我不想旁征博引、仔細考證,隻是把我自己的一些認識寫下來,並放到適當的理論位置上去。既不想拉長了文字掙稿費,也不想板起麵孔故弄玄虛,隻是想以一種較為輕鬆的方式說說經濟學的道理。盡管如此,寫作中自己最感不足的還是對文獻了解太少。原因是平時自己並不大讀關於人生的論著,對別人已有的論述知道得不多。相應地,“辯論”的味道也就不那麼濃。

在舉例的時候,自然不免舉些自己的經曆與體驗,作為“現身說法”。從根本上說,這倒還不是為滿足那位編輯要我談個人經曆的願望,而論題本身的要求:經濟學認為每個人的行為選擇,都是建立在他個人對什麼是幸福、什麼是痛苦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上,而每個人的“價值觀”或稱“偏好體係”,是主觀的、個別的、因人而異的。因此,嚴格地說,我們當然可以從人們的行為結果來推斷他或她的價值標準,但真正在選擇、決策的心理過程中的個中奧秘,隻有我們個人自己知道。因此,闡明理論的最好辦法就是把握自己經曆過的一些事情、一些決策,作為一種個案引入分析。正因如此,我不僅在書中各個章節中散亂地提到了一些自己的經曆,還在最後,用兩個自己個人經曆中最重大的“選擇”(“為什麼回國”和“為什麼不下海”)作為案例,作了些專門的分析。當然,所有的案例分析,隻起著舉例的作用,隻有它當中的某些具有一般性的道理,才適用於其他的情況、其他的個人。這種舉例的方式,不過是為了讀者更易於了解如何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一下自己那份獨特的人生。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學承認人的“幸福觀”、“價值取向”或“偏好體係”是各不相同、因人而異的,這構成了經濟學認為“各種活法對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好的活法”的理論基礎。這也是經濟學比較“寬宏”的原因。正因如此,本書的主要結論之一,是“各種生活選擇都可以有其合理性”,而不是想“教導”人們按一種模式去生活。對於經濟學者來說,最難以接受的就是那種理想主義者或專製主義者(這二者其實很容易相結合),他們看這也不順眼、看那也不順眼,隻有天下人都聽他的話、按他自己的標準設計的“正人君子”的模式生活、行為,才能使他稍微心平氣和一點。經濟學想做的,隻是提供一些分析問題,以便更好進行選擇的方法,而它本身的任務不是改變人們的價值判斷標準。換句話說,我在這裏隻想“傳播”一點知識,把問題揭示出來給大家看,而絕不想“教導”人們如何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有對生活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所麵臨的特殊情況。分析的方法是可以普遍適用的,卻沒有普遍適用的結論或者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