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道經1(1 / 3)

《道德經》一書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影響廣泛,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又稱為《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作者為道家學派開山鼻祖老子。全書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章為“德經”,後人並稱為《道德經》。

《道德經》通篇皆哲理詩形式,對中國古代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具有深刻影響,被視為世界古代哲學中的奇葩。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無論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於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原文】道可道①,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眇②;常有欲,以觀其徼③。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④,眾妙之門。

【注釋】①道可道:第一個道是名詞,是老子哲學體係的核心。第二個道是動詞,講、說之意。②眇:通“妙”,奧妙之意。③徼(jiǎo):邊塞,此處可引申為端倪之意。④玄:幽深奧妙、高遠莫測的道。

【譯文】道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書寫,就不是永恒的名。“無”乃天地的開始;“有”是萬物的根源。無欲無求領悟“無”的奧妙,有意識地觀察“有”的端倪。無與有兩者稱謂不同,卻都是幽深奧妙、高遠莫測的道,洞悉一切現象和規律的大門。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①;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②之事,行不言③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誌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釋】①已:通“矣”,語氣助詞。②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按照老子所倡導的“道”去辦事,不妄為。③不言:不妄言。

【譯文】虛妄地追求美好事物,醜惡就會出現;沉浸於虛妄的幸福或成功的喜悅中,災禍悄然而近。矛盾無所不在,無有、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相輔相成,又相互轉化。聖人看破此中的“道”,不妄為,不妄言,以施行教化。萬物生長而不妄加幹涉使其回歸起點;按“道”去作為,不加自己的傾向;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不居功,就不會使之失去。

【原文】不上①賢,使民不爭。不貴②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③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④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釋】①上:通“尚”,推崇、崇尚之意。②貴:以……為貴。③見:通“現”,使……外露。④虛:使……空虛。後麵的實、弱、強與虛用法相同,都是使動詞。

【譯文】不推崇賢能之人,富有野心的人不會競相爭權奪位。不以奇貨為貴,投機的人不會搶占錢財。不外露欲望,老百姓淳樸的思想不會混亂。聖人般的領導者治理的方法就是讓百姓思想虛空,能夠吃飽喝足,削弱他們的競爭意識,增強他們的筋骨。百姓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有點智巧的人無從下手。“無為”而治,沒有什麼治理不好。

【原文】道衝①,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②其塵。湛③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注釋】①衝:通“盅”(zhōng),器皿的一種虛空狀態。②同:混同。③湛:沉,比喻“道”不見形跡。

【譯文】虛空無形的道,作用散播得無邊無際,像萬物的根源一樣,橫亙千古。消磨銳氣,消除紛擾,調和光芒,使之混同於塵垢。無法追尋它的形跡,卻又好像蘊存於一切事物當中。不知道是誰的後代,天帝祖先,萬物起源吧!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②乎?虛而不屈③,動而愈出。多聞數④窮,不如守中。

【注釋】①芻狗:元代吳澄解釋:“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複有顧惜之意。”即喻無用之物。②橐鑰(tuóyào):作用與風箱相同。③屈:通“”(hù),枯竭的意思。④數:通“速”,使……加速。

【譯文】“天道”“地道”沒有意誌,對事物沒有偏愛和嫌棄,任由萬物自生自滅。聖明的統治者勘破其中奧妙,對待百姓沒有厚薄,平等對待。天地形成的空間,不正像風箱一樣嗎?中間虛無,空氣又不會枯竭,越鼓風越大。見識愈廣,增長見識會讓人產生困惑感,不如守持“道”的“虛空”。

【原文】穀神①不死,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③。

【注釋】①穀神:老子所倡導的“道”的別名。②牝:雌性動物。③勤:通“盡”,完結的意思。

【譯文】“道”永恒存在,如同玄妙的母性一般。造化天地,生育萬物。“道”綿綿不絕,作用無法窮盡。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①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②?故能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