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①後:使……居後。後麵的“外”用法同它相同。②邪(xié):通“耶”,表疑問語氣。
【譯文】天地長久存在。之所以如此,因為天道、地道並非為了自己的生存而生存,而是隨著規律自然地運行和生存。聖人看破其中奧妙,謙居人後,置身度外,反而能夠站得住腳甚至成為領導者。難道不是因為他們無私嗎?成全了所謂的“私”。
【原文】上善①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②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注釋】①上善:此處代指聖人。上,上等之意;善,有美德之人。②幾:貼近。
【譯文】聖人像水一樣。水默默滋潤萬物,不爭名爭利;情願待在“卑微”處,做“低賤”的事,因而最能接近“道”。聖人隨遇而安,心情像水一樣虛靜,品行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言行像水東流一樣守信用,治理國家像水一樣清澈,處理事情像水一樣隨心所欲地展現才能,行動像水一樣順應天時。唯有不爭,才會沒有怨尤。
【原文】持①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注釋】①持:通“殖”,累積。
【譯文】累積滿滿,不如留有餘地。器具鍛造得過於鋒利,不可能長久保持。滿屋金玉,不能守全。富貴中驕奢,埋下禍患。功成身退,才是“道”。
【原文】載營魄抱一①,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②,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③,是謂玄德④。
【注釋】①載營魄抱一:靈魂和形體合而為一。載,在此無義,相當於“夫”;營,靈魂;魄,形體、體魄;抱一,統一、合為一體。②鑒:鏡子。③宰:主宰。④玄德:“道”的品德。
【譯文】靈形合一,可以不分離嗎?氣息勻稱柔和,可以像嬰兒一樣嗎?擯除雜念,可以像鏡子一樣沒有瑕疵嗎?愛護人民、治理國家,可以像聖人一樣不妄為嗎?應對各種情況,可以像母性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虛靜嗎?明白道理,可以像聖人一樣不用智巧嗎?生產萬物而不占有;蓄養萬物而不主宰,就是道的品德。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①,當其無,有車之用。然埴②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注釋】①轂(gū):車輪中心的圓木。古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於每月三十日的曆次。②然埴:燒土。然,同“燃”,用火烤;埴,泥土。
【譯文】三十根輻條拱衛著車轂,而車轂中空,才能運轉,發揮作用。燒土製陶,而陶器中空,才能裝盛東西。鑿門開窗建造房子,而房子中空,才能住人。因此,看得見的部分給人便利,虛無的部分發揮作用。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①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釋】①畋(tián)獵:打獵。
【譯文】宮廷景物讓君主蒙蔽,宮廷聲樂讓君主混淆視聽,山珍海味讓君主感覺不到老百姓的艱辛,縱情狩獵讓君主心情放蕩,奇珍異寶讓君主行為不軌。因此,聖明的領導者舍棄物欲,選取平靜溫飽。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②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釋】①下:卑下。②寄:托付。
【譯文】受寵、受辱像受到驚恐一樣,重視大災難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什麼叫寵辱若驚?寵是卑下的,得到它像受驚一樣,失掉它,也像受驚一樣,就叫寵辱若驚。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有大災難,是因為有身體,身體一旦不複存在,還有什麼災難可言?所以,身體比寵辱更為重要,在天下人麵前,有獻身精神,重任就可寄托於他了。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①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②,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③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釋】①搏:觸摸。②致詰:明白。③繩繩:含糊不清楚。
【譯文】視而不見,叫無形;聽而不聞,叫無聲;觸摸不到,叫無跡。這三者不能分辨明白,原本就是混同為一體的。它的上麵不光亮,下麵又陰暗晦澀,無頭無緒,不可名狀,一切回複到“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形體的形體,恍惚即是如此。迎著它,不見它的頭,跟著它,也不見它的尾。把握著以前的“道”,用它來駕馭現實的存在。能夠知道古代萬物的起源,就叫“道”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