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道經1(3 / 3)

【原文】古之善為道①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②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是以能蔽而新成。

【注釋】①為道:遵循“道”。②敦:敦厚老實。

【譯文】古時候善於遵循“道”的人,靜密幽沉,難以測識。不能測識,隻好勉強給他做個形容。小心謹慎,好像在冬天裏過河;神秘兮兮,好像防備著四周的鄰居;嚴肅莊謹,好像客人一樣惴惴不安;行動渙散,好像冰塊緩緩消融;敦厚老實,好像未經雕琢的素材;心胸曠達,好像寬闊的峽穀;渾厚寬容,好像混濁的河水。誰能使混濁的河水沉靜下來,慢慢變得清澈?誰能使它循環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貪求滿足。因為如此,他才能夠去舊更新。

【原文】致①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②。夫物芸芸③,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注釋】①致:達到。②複:循環。③芸芸:繁多的樣子。

【譯文】排除物欲的誘惑,回歸虛靜,才能認識“道”,並非為爭權奪利忘了“道”。萬物一齊生長,我考察它們循環的道理。萬物循環,最後各自返回到起點。返回到起點就叫做虛靜,虛靜就叫做回歸於生命;回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規律,認識了規律就叫做明達,不認識規律,往往會出亂子。認識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受危險。

【原文】太上①,下知有之;其次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注釋】①太上:最好的君主。②其次:次一級別的君主。

【譯文】最好的君主,人民隻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君主,人民親近他並且讚譽他;更次一等的君主,人民畏懼他;最次的君主,人民侮辱他。君主缺乏誠信,人民就不會相信他。最好的君主是多麼悠閑啊!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好了,老百姓不明白是來君主的幫助,卻說“我們順應了自然”。

【原文】大道廢①,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②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釋】①廢:廢棄。②六親:父子、兄弟、夫婦。

【譯文】大道廢棄,提倡仁義;智慧出現,偽詐盛行;六親不睦,提倡孝慈;國家昏暗動蕩,凸顯忠臣。

【原文】絕聖棄知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②不足。故令有所屬,見③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注釋】①知:同“智”。②文:法則。③見:同“現”。

【譯文】擯除聰明智巧,百姓才能獲得百倍的利益;擯除仁義,百姓就會回歸孝慈;擯除技巧利益,盜賊就會消亡;這三條,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則還不夠。因此,要讓百姓有所遵循:顯現出純真,保持住淳樸,少卻欲望,做到無憂無患。

【原文】唯之與訶,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①哉!眾人熙熙,如鄉②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未兆,如嬰兒之未咳③,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注釋】①未央:沒完。②鄉:通“饗”,享受。③咳:《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小兒笑”。

【譯文】應諾和嗬斥,相距有多遠?美和醜,相差又有多大?人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道理自古如此,沒有盡頭。眾人樂悠悠,如同享受盛大宴席的美味,或者在春天裏登台眺望美景。唯獨我淡泊寧靜,無動於衷,疲倦閑散,似乎沒有歸宿。眾人富餘,而我好像遺失了什麼。我怕是擁有了一顆愚人的心吧!眾人智巧光耀,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分析明辨,唯獨我這樣昏昧。恍惚啊!如大海般洶湧;恍惚啊!無法駐足。眾人都好像很有作為,唯獨我頑固而且鄙陋。我唯獨與人不同的,在於得到了“道”。

【原文】孔①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狀哉?以此。

【注釋】①孔:大。

【譯文】大德由道所決定,“道”虛無縹緲,卻包含有形象;恍恍惚惚,卻包含有實物;幽冥,裏麵包含有精質,這精質是很真實,可以驗證。追溯曆史,它的名字保存了下來,憑借它才能觀察萬物的起源。我如何能知道萬物的起源呢?憑借這個“道”。

(本章完)